皇上低声道:“姐姐,我当时只是气话,我知道姐姐是为我好,只是……姐姐二话不说就杀了他,我……我……”说着他又忍不住哽咽起来。
司妤回答:“你是皇上,你身边有千万双眼睛,父皇糊涂,养成吴弼之患,臣民离心,皇上再如此,叫那些朝臣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觉得这又是下一个先帝,会不会觉得这天下总该改朝换代?
“皇上,大兴没了,我不会死的,他们会留下我充实他们的后宫,只要我听话,我就能活得好。”她说着问:“可皇上呢?真有那一天,他们不会放过皇上的。”
皇上瘦弱的身体猛地一僵。
太后不由垂下泪来。
司妤继续道:“若我们只是平常人家,我不会逼你读书,可我们身在皇家,就算不为祖宗基业,只为自身性命,也不可懈怠,你明白吗?”
皇上哭起来:“我明白,姐姐,我真的知错了,再也不会了……”
司妤见他说得真切,心中再次升起一些希望,温声道:“你若是寂寞,可以为你筹备大婚;若是少玩伴,也可以召些才俊少年进宫做你的伴读,或是与你一同练骑射、习武。有一日江山稳固,你为一代明君,我不会再管你宠幸什么人,至少现在,荒唐之事再不许有。”
“是……我知道了。”皇上承诺道:“我不要大婚,我也不要招人进宫,我就好好去学,争取十六岁时辅佐姐姐政事。”
司妤笑道:“你是皇上,怎么叫辅佐,你那时要是长大了,就亲政。”
皇上郑重地点头。
司妤却仍是忧心的,她知道弟弟,没有坏心,但也没什么斗志,此时说得好好的,努力几天,又松懈了。
若在兴盛时期,他任用贤能,尚能做个中庸君王,可在这乱世,要平定天下,以他的能力却远远不够。
她想,也许能让他早日成婚,早日诞下皇嗣,说不定在皇子里能挑出可担天下之人,那样也不错。
第41章
高盛走后, 宁州再传捷报,郑纬以三万人奇袭突厥大军两次,阿蓝吉受挫, 提出议和。
大兴虽胜了两次, 但并未动十五万大军之筋骨,此时议和也是不错的时机, 所以司妤同意了,派使臣前去宁州议和。
突厥却狮子大开口,要割朔州云州二地,还要公主和亲, 要赔款,丝毫不退让, 于是仗又继续打起来, 大兴这边开始失利, 主将郑纬被箭射伤,只能由副将顶上。
郑纬对阵突厥, 是高盛的谋略,为的就是要以少胜多, 让对方受挫,从而同意议和,但郑纬负伤却是意外, 大兴此时是打不过突厥的,真苦战起来, 国内又要生乱。
正是危难之时, 好消息传来, 高盛击溃屈继先,屈继先狼狈逃亡, 高盛迅速班师回朝。
得到这奏报,司妤几乎是喜出望外。她就知道战事交给高盛绝不会有问题,他回来,突厥那边也能稳住了。
此时已是两个多月过去,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突厥十五万兵马在外,兵马困顿,虽胜多败少,但也无力久战,又听闻屈继先之危已解,高盛回朝,便再次提出休战议和。
天太冷,士兵挨饿受冻,争战对双方都是极大的损失,大兴同意了,再次与突厥议和。
这关头,司妤却开始感受到史书上许许多多君主的恐慌,便是权臣功高盖主。
突厥之危,郑纬立了大功,而郑纬为高盛所举荐;屈继先之难,也是高盛所平;因为高盛能速战速决,及时回朝,也因他威名在外,所以突厥畏惧,再次提出议和,大兴之危才解。
相比起来,她这个坐守京师的公主就显得暗淡无光,这样一来,原本在诛杀安朝烈后皇室力量勉强能和西凉军较量一下,到现在却又是西凉军威势盖过皇室,若高盛再立几次战功,那就算他不是皇帝,也成了事实上的君主。
司妤忧虑几日,在高盛回京之际,召来了严淮密谈。
严淮是高盛提拔,但他出身士族,心向朝廷,如今又是丞相,往往还算公正。
听完司妤的话,严淮道:“公主之忧,也是臣之所忧。西凉军功劳越大,威信便越大,军中人期望也越大,那些骁兵悍将出生入死,谁不想立从龙之功,日后封侯拜相?此事甚至不是太尉所能主宰,纵使他无反心,他驭下之人,也要逼着他反!”
严淮这话十分直接,甚至比司妤自己看到的还要透彻、还要可怕。如高盛这等强将,只能有个比他更强的君主,偏偏皇帝羸弱,她又是个女人,提不起刀,拉不开弓,上不了战场。
她问:“严相可有办法,防患于未燃?”
若在盛世,当然就是夺了强将兵权,或是直接杀了他,但现在的大兴不行。
严淮道:“太尉本为忠臣,但时势造英雄,乱世也能将人改变,换言之,忠奸只在太尉一念之差。臣以为,皇室可与太尉结亲,这样太尉便成了皇亲国戚,也成了外戚,有这层身份,太尉若要有异心,便会成为篡逆之臣,被后世口诛笔伐。”
司妤非常认同严淮的话,外戚篡权,比普通诸侯篡权更违背忠信礼义,自然更不能为天下人所接受,高盛篡位前,也要好估量一番。
所以,便将他订死在外戚的身份上,给他全族荣华富贵,却让他无法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