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婆婆的种田日常(14)

作者: 月华丶清 阅读记录

卜大嫂闻言叹了口气说道:“他们在后面挑粪水呢,这老天爷半个月没下雨了,地里都没湿气,泥巴都干的能砸核桃了,不用粪水浇浇,这苞谷哪能种的下去。”

要说为什么不用河水浇,是因为粪水有肥又能当水润土,一举两得。

她才穿越来几天,又天天卧床不起,一天天的肚子都吃不饱,日日为下顿吃什么为以后的生活发愁,哪有心思关注这些。

于是就干巴巴的敷衍道:“都这么久没下雨了,应该快了哦。”

之所以如此说,她是从原主的记忆中得知,每年这个时节都会干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就会降下大雨。

之后就是晴上几天,又下上两天雨,如此反复。

“希望如此。”卜大嫂把背上的背篓放在地边上,拿着锄头走进地里,挥动锄头,一锄挖下去就是一个小坑,这就是俗称的打窝。

她一边干活,一边嘴里话头不停:“秀兰你家苞谷种完了没有?”

“应该种完了……吧!”王秀兰脸色微微一囧,语气中充满了不确定。

她哪里知道种没种完。

她之前卧床压根就没问过,身子恢复了后就没想起这回事,也没去了解过。

就琢磨挣钱的法子去了。

两人又闲聊了一小会儿,到卜大嫂家儿媳妇来时,她就赶忙离开了。

到手的金手指没了,心情不好,就没了继续挖野菜的心思了。

走回之前的小山坡,拿了背篓木铲就蔫头巴脑回家去了。

到家的时候杨小燕后院的菜地还没挖完。

她正把爬出簸箕的蒋希阳抱回簸箕,顺手把他手中的泥巴疙瘩给抢走丢掉。

玩具被丢了,蒋希阳一下子就不干了,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扑腾着身子又想往簸箕外爬,要去捡泥巴疙瘩。

杨小燕一只手抱着娃娃耐着性子哄教:“那是泥巴不能吃。”另一只手往他嘴上抹。

蒋希阳在她没留神的时候啃了一嘴泥,这一哭,泥巴跟口水混合,嘴巴一圈都是泥糊。

她挖地时还要捡草根,手上也沾有许多泥巴。

抹一圈,蒋希阳的嘴巴也没干净多少。

一岁多一点的孩子哪里听得懂复杂的话,闹腾这么久娘亲也不给他泥巴,于是哭的更厉害了。

哭的撕心裂肺,上气不接下气。

王秀兰赶紧打了水,洗了一把脸,洗了手在身上擦了两下,就赶紧去抱蒋希阳。

“阳阳不哭哦,奶奶带你出去看花花。”这个时候李子花开的正茂。

杨小燕见婆婆来了,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把娃娃给了她,嘴上还不忘关心的嘱咐:“娘你身子还没好全,不要走太远了。”

“好。”

应了一声后,抱着大哭的蒋希阳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哄,去屋檐下晾竹竿上拿了帕子蘸了水把他脸擦干净后这才抱着他往外面走。

小孩子就喜欢去外面玩耍,见是往外面走,就渐渐停止了大哭。

一双还带着泪珠的眼睛好奇的四处乱瞧。

走到离她家不远的一个小坝子,那里有几个六岁以下的孩童在嬉戏打闹。

蒋希阳直溜溜的盯着那些孩童不转眼,随着他们的走近,他还伸着脖子哦哦哦的喊。

“阳阳弟弟。”

“阳弟弟…,王幺婆婆。”

孩子们见了他们,当即就围了过来,逗蒋希阳。

“王幺婆婆为什么阳阳弟弟不下来玩呀?”五岁多的蒋小花好奇的问道。

“为什么阳阳弟弟不会说话呀?”

孩子们有十万个为什么。

王秀兰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笑容挨个解释:“弟弟还小还不能走路,还不会说呢,等他在大一点就会啦。”

小孩子们还好奇的上手摸,掐脸,还做鬼脸搞笑动作逗他。

蒋希阳被哥哥姐姐们逗的咯咯的大笑不止。

见他喜欢看,她索性就不走了,就坐在一旁的石头上,把娃娃放膝盖上跟那些孩童互动。

有些孩童不知轻重上手重,她也耐心的阻止劝诫不能这么做,会伤到小弟弟。

第10章 真正的炒菜

王秀兰带着蒋希阳玩耍了一会儿后就回家了。

回家后见儿媳妇杨小燕后院的地才挖了一半。

拿了大箩筐放在厨房,把娃娃放在箩筐后,拿了一个小木马玩具给他,用一个凳子把箩筐挡在墙角。

安排好小孙子后,她这才开始做中午饭。

主食就做了红薯糙米菜稀饭。

一碗糙米加一些红薯掺上两木瓢水,在稀饭快熟的时候加上一些青菜叶子就行。

稀饭是在陶罐煮的,灶里放上两根大木材,大木材烧的久,不容易熄。

腾出空来理菜。

准备炒一个莴笋丝,跟青菜脑壳片。

家里没有小刀,只有一把切菜的大刀,剥起皮来一点都不好操作。

显得很是笨拙缓慢不说,剥的也不漂亮,还容易割到手。

要说为什么不买一把小刀,从记忆中得知,这个朝代的铁很贵很贵。

一把手指宽最便宜的小刀都要三四十文,稍稍好一点的就要六七十文甚至上百文。

小刀不是必须品,又贵,一般人家都不会买的。

家里条件拮据,铁器买的不多,一口不大的炒菜铁锅,一把菜刀,三把锄头,三把镰刀,砍柴刀一把。

原主丈夫是个有几分本事的人,家里不仅供养着两个念书人,家具器具也置办了不少,农具虽不多,但品类也算全。

村里还有好些人家都没置办砍刀,需要用的时候都是来她家借。

锄头这样农具才会置办,但锄头贵,一把就要一百多文,有好几户人家都只买了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