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潇道:“买粮买菜,适可而止,除非事态紧急,否则任何人不得扰民。”
士兵道:“殿下放心,我们谨遵您的吩咐,收购粮食的价格,比市价略高,绝不敢惊扰当地百姓。”
言罢,士兵又忍不住问:“殿下,您瞧,这些蔬菜啊,水灵灵的,都能做成腌菜吗?”
另一名士兵插话道:“这做出来的腌菜,得有多好吃。”
凉州盛产细盐,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腌菜,“凉州腌菜”也是凉州人素来爱吃的,常见种类包括腌萝卜、腌白菜、腌茄子、腌笋子。
在凉州的战场上,一碗米粥,半勺腌菜,便是一位士兵的一顿饭,倘若还能分到一小块熏鱼或者腊肉,那就算得上绝佳的美食了。
当下正值五月,岱州、凉州的天气干燥偏寒,近来又刮起了东北风,从竹城到凉州的水运更快,预计不到七天便能抵达凉州境内。
如此特殊的条件下,谢云潇片刻都不愿耽搁。他吩咐道:“立刻查验这一批粮食,明天一早,发往凉州。”
数百名士兵领命告退。他们忙碌了整整一夜,终于把两千石蔬菜收拾好了,转运到了两艘船上。
蔬菜与粟米不同,需要储存在避光的地方,四周必须通风通气。承运蔬菜的船舱阴冷无比,隔板上设有通风的气孔,凉州士兵就把蔬菜分装在油纸里,悬吊在船舱内,舱室的地板上摆放着袋装的粟米,排列得整整齐齐。
天还未亮,装载妥当的两艘商船,便在一艘战船的保护之下,顺风驶往了凉州。
截至今日,岱州的事务一切顺利。
谢云潇正想给华瑶写信,侍卫传来了战报——秦州叛军约有三万人,他们分成了三十批,每批一千人,不分昼夜地突袭竹城附近的各大城镇,驻守各地的启明军仅有四千人,疲于应付叛军的进攻。
谢云潇整军已久,只等着剿灭叛军。他传令军队备战,又抽空写了一封信,吩咐侍卫加急派送。今日又是一个晴天,明朗的晴光中,他率兵出城,直奔战火弥漫的村庄。
竹城的守城将领共有十人,他们在城墙上站成一排,痴痴地望着谢云潇远去的背影,只见他驰骋于最前方,三千名骑兵气宇轩昂,疾风似的飞奔着,紧跟着他一路行进,踏响一阵战鼓般密集的马蹄声,余音壮阔而嘹亮,仿佛贯穿了日月,回荡在茫茫原野上。
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感怀,身为守将之一的严临开口道:“他们不是岱州人,却……却……”
站在一旁的柳平春接话道:“却甘愿出生入死,只为保护岱州的百姓。”
他转过身来,面朝着同僚:“各位听说过吗?启明军的十四字箴言。”
他一字一顿道:“扫荡天下不平事,何愁天下不太平?”
*
三天后,岱州的捷报传到了秦州宛城。
华瑶飞快地拆开信封,仔细地读完了这一则喜讯。
如同她预料的那般,谢云潇一战大胜。
竹城附近的地势,早已被华瑶探察得清清楚楚,方圆三百里的地貌,全都详细地画在牛皮纸上。华瑶和谢云潇反复考虑过无数遍,甚至推演出了叛军进攻的方式,以及启明军迎战的策略。
叛军从秦州逃到岱州,这一路上,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谢云潇率兵进驻岱州之后,叛军更是如临大敌,必然会从远处观望,眼见一群凉州精兵登上战船,奔向东北方,便以为凉州精兵回老家去了,正是反攻的大好时机。
叛军对岱州地势的了解程度,远不及谢云潇。竹城的四周遍布哨岗,这些哨岗都是柳平春设立的,因而听命于谢云潇,由于这一层关系,谢云潇埋伏袭击叛军也不难。
而且,华瑶还把祝怀宁派给了谢云潇做副将。
虽然祝怀宁缺了两根手指,但他的武功也是一等一的好,由他辅助谢云潇,谢云潇简直如虎添翼,把叛军杀
得丢盔弃甲。叛军恨不得从岱州爬回秦州,然而岱州通往秦州的路上,各处关隘也有重兵把守,叛军真是无路可逃,残兵败将只能跪地投降。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华瑶调度有方。
华瑶高高兴兴地想着,再过十天半个月,等到岱州的局势平定下来,或许她就能和谢云潇见面了。
他们分开已有一段时间,常言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她略感一丝期待,重逢当天,他会对她说什么?又会做什么?
想到此处,华瑶及时停止。她还没把宛城的烂摊子收拾干净,怎能胡思乱想?她定了定神,又翻开一本折子,一目十行地看了下去。
华瑶坐在临窗的一把金螭椅上,面前是一张紫檀木桌,左手边摆放着她从地宫搜刮来的几本珍贵古籍,右手边堆叠着一摞折子。
当她抬起左手,衣袖垂落,刚好拂过一本武学古籍,凉风透窗吹来,书页被风乱吹,沙沙作响。
这本书名为《武学七道》,封皮是极为贵重的缂丝,华瑶一眼就相中了书封,但她这几天太过忙碌,实在抽不出空去读书。
当下,她忽然起了兴致,随意地翻弄书页,竟然发现书中别有洞天。
此书的前半部分,详细地阐述了武学之奥妙,正所谓“习武先习内功,练拳先练气力”,其中的诸多道理,由浅入深、由深入妙,颇有强身健体之效,毫无根基的年轻人也能借此提升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