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窃情(261)

作者: 木鬼衣 阅读记录

不知什么时候,她翻了个身,恍惚听见玄关处传来一阵富有节奏感的敲门声,“咚咚咚……咚咚咚……”苏青瑶翻身坐起,抓起深蓝色的棉袍披在肩头,趿拉着拖鞋去开门。路过玻璃窗,屋外雪势逐渐疏朗,从一块幕布变成了一道珠帘,珠帘后,近处的矮楼,远处的长江,皆是模糊的蓝白。

鹤灰色的木板门被打开一道五指宽的缝,缝隙中的男人满头满脸的雪,深褐色的眼眸点缀在残雪之中,微微眯起,正冲她微笑。

“吵醒你了?”于锦铭开口。

苏青瑶摇摇头,讶异地问:“你怎么来了,外头不是在下大雪?”

“还好,雪小多了。”于锦铭笑着,草草掸去身上的积雪,脱鞋进屋。“再说,我想见你,也只能趁现在。这么大的风雪,我们飞不了,日本人也飞不了,等雪一停,我就不好出来了。”

屋内并不比屋外暖和多少,他穿着粗毛线织的厚袜子,也阻隔不住脚底的一阵阵凉意。于锦铭回身,瞧见她肩头松垮地披着一件旧棉袍,手、脸通红,不由地皱眉。

“怎么不点火盆?”他脑袋稍稍歪着。

苏青瑶不好意思说是因为煤炭太贵,便含糊道:“被窝里不冷。”

于锦铭似是瞧出了她的小心思,猫着腰,四处找火盆。苏青瑶扯紧衣襟,跟在于锦铭身旁,见他利索地点着炭火。不多时,屋内暖和起来,碎雪缓慢融化,浸湿了他的短发。苏青瑶抬头望向面前濡湿的男人,一晃神,误以为是窗外倒映进屋内的虚影。瞧着瞧着,心尖也随之湿冷,她指一指书桌前的板凳,叫他坐,自己去橱柜取来一条干毛巾,递给他。

“开车来的?”苏青瑶倚着书桌问。

“嗯,”于锦铭把毛巾盖到头上,胡乱地搓。话音被埋在毛巾下,显得很闷。“但车开到中山大道突然熄火,我就只好走过来了。”

“瞎搞。”苏青瑶埋怨。“你要是感冒,还上不上战场? ”

“没事,我心里有数。”于锦铭放下毛巾,吸了口气,把落在眉心的碎发吹回上去。“我和你讲,路过夷玛路(今黎黄陂路)的时候,我看到两个黄头发的小俄国佬在打雪仗。小俄国佬算半个大俄国佬。既然他们没事,那我也不会有事。”

苏青瑶被他的胡话逗乐,笑一下,接着说:“什么急事不能打电话,非要冒雪过来?”

“来给你送船票,”说着,于锦铭摸出口袋里的渡轮票。

他捏着船票的右手先是往后一缩,又往前进了进,送到她的眼底。

“瑶瑶,你收好。”

苏青瑶眨一眨眼,不去接,心猛地提到了气管。

她借窗外绵密的雪光,盯紧着上头那黑亮的“重庆”二字,询问的声音更低了。“什么时候?”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礼拜天,上午九点一刻。”

“好快……”她喃喃。

早知道要走,可船票递到眼前,她又本能地想要逃避,不愿把这件事挑得太明白。

这太伤人了。

“不快,我还嫌太迟了,”于锦铭将船票放到桌面。“早点走安全。”

苏青瑶不言,拾起船票,放进书桌抽屉。

“怎么了?愁眉苦脸的。”于锦铭噗嗤一声笑了。他抬手,掌心盖住她的眉眼。“没事的,瑶瑶,你就安安心心地去重庆生活,其余的,什么都不要想。”

“可是你——”苏青瑶启唇。

还没说几个字,他的手心便下移,掩住了她的唇。

她睁眼,俯视着面前的男人,而他仰起头,眼神中有一丝哀求。

雪是越来越小。

“瑶瑶,你如果问我想不想叫你留下,我想,很想很想。我私心希望这场雪永远不会停,日本人永远被阻拦在南昌,抵达不了武汉。那样,我就不用去面对那些事,可以躲在这间小屋子里,和你在一起,不必去管外头那些纷纷扰扰。”于锦铭说着,掌心侧移,捧住她的面颊。“但它会停的,瑶瑶,它会停的。”

苏青瑶叹息,掌心叠在他的手背上,反握住他的手。万千心绪积压在心头,却整理不出一句明晰的话语,只得叮嘱道:“要平安回来。”

“好。”于锦铭笑着答应。

说罢,他放下胳膊,起身去给她搬板凳。苏青瑶趁这时穿好棉袍,又将火盆挪近些。摆好凳子,两人对坐在桌旁。于锦铭手肘支在桌面,撑着额头,一时没了话题。分别在即,似乎一开口就会是那些沉重的事,但他真的不想再谈那些,为她,也为自己。

于锦铭知道,苏青瑶是个心思很重的女人,所以他时常搞不懂她在想什么,但他希望她在面对他时,能开心一点。

好在不久后,风雪逐渐停息,于锦铭看了眼手表,预备告辞。

苏青瑶戴上围巾,送他到公寓大门。于锦铭笑着劝她回去,外头太冷,苏青瑶却说好容易雪停,想顺便散散步。于是两人肩并着肩,往中山大道走去。

大雪过后,万物都失去了原有的轮廓,满眼只有积雪的莹白。

他们沉默地走着,穿过逼仄的小巷,绕过马路,来到一片旷野,凑巧遇上了一群打雪仗的孩子。十七八个个头才到大腿的小孩,大笑着,在雪地里追逐打闹,藕断长的胳膊扬起雪花,粉末一般在半空乱舞。

孩子的不远处身旁,站着一个白人摄影师。他一手托举着照相机,另一只手在换胶卷。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眉毛,极其浓密,近乎要连成一条毛茸茸的直线。

苏青瑶止住步伐,好奇地看向他。而他似乎感知到苏青瑶的目光,转头回望,冲苏青瑶咧嘴一笑。于锦铭瞧苏青瑶感兴趣,便高高兴兴地拉她过去打招呼。兴许是于锦铭身上那一半的高加索人血统起了作用,对方很快放下警惕,用略带匈牙利口音的英语与他们聊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