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婶子守在大棚里,等妇人们把锅碗瓢盆洗干净,再把搬来的桌椅送回去,她领一帮人去分粮。
“仓房里还剩一千八百五十斤米面,是入冬后用陶器和粉条换回来的,按之前说的,把陶器和粉条换出去的人可以多拿粮食,粉条就不提了,今天单论陶器。陶椿换出去两个陶缸,拿六斤米面,坛子和罐子合计四十六个,拿四十六斤米面,碗碟合起来一百五十个,拿三斤米面,一共分到手五十五斤米面。”年婶子拿着账本念,“这是我跟你们陵长事先许诺过的,大雪天赶着牛拖着陶器回娘家帮陵里兜卖陶器换粮的十一个媳妇子,你们为陵里出力,该给的我们都会给。”
好些人都忘了这个事,猛地听到这个消息,人群里响起嘻笑和欢呼声。
胡家两个儿媳妇称五十五斤米装袋子里递给陶椿,胡二嫂交代说:“米扛回去了,麻袋得空要送来。”
陶椿高兴地“哎”一声,她深吸一口气扛起半袋米转一圈,眉飞色舞地跟
其他人说:“真重啊。你们羡慕吧?我自己赚来的。”
“哎呦,你赚来的还少了?”邬小婶轻拍她一巴掌,“别跟我们得瑟,把我们惹眼红了,一会儿给你抢了。 ”
话落又听见年婶子念:“姜红玉,你得三十二斤粮,要米还是要面?”
“要面,我弟妹拿米,我就拿面。”姜红玉这会儿觉得大雪天受的冷和累都值了,还心急地问:“明年还叫我们拿陶器回娘家换粮吗?”
“明年再说。”年婶子回一句,继续念:“安雪娘,得粮四十一斤,要米还是要面?”
“米。”雪娘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待会儿我们半路就把你们抢了,拿了粮赶紧走。”有婶子玩笑。
其他人起哄,说也要去劫道。
十一个妇人一共拿走四百七十斤米面,剩下的一千三百八十斤米面,陵里的四十六户人家平分,每家拿三十斤。
陶椿头一个分粮,她选了三十斤面,都装姜红玉扛的面袋子里,妯娌俩高高兴兴地出门,远远的跟邬家两个兄弟打声招呼先冒雪回家。
走到半路遇见黑狼和黑豹,陶椿想起来她忘记给狗拿大骨头了,她回去把米面倒粮缸里,拿上袋子再提两个桶,跟姜红玉一起又往演武场跑一趟。
归还粮袋,陶椿去把晌午吃的羊骨猪骨归拢在一起装桶里,姜红玉去装冻成冰坨子的猪血羊血。
胡家全在清点肉,他咋舌说:“今天晌午吃了三只半的羊和半头猪,这还没算羊蝎骨。我的亲娘哎,都往死里吃啊?”
陶椿笑,“你还没把猪血和羊血算上,猪血和羊血也吃了不少。”
胡家全摇头,“难怪把我老爹气得倒床上了。”
“陵长没事吧?这气啥?这顿多吃点,家家户户都少分点,除了李铁斧一家,没人吃亏。”陶椿说。
“没啥事,就是不开怀。”胡家全左右看两眼,他压低声音说:“他气陵里的人上不了台面,一个比一个莽撞,打架的打架,抢食的抢食,跟山里的野兽一个样子。”
“哎呦,我们这些就是守陵的,跟野兽为伍,又不做什么大事,要上得了台面做什么?吃的开心就好嘛。”陶椿讶异陵长还讲究什么规矩和礼节,在山里生活的陵户不受世俗和礼节约束,本就带点野性。
“你劝劝他,今天这顿大伙儿都吃开心了,也吃爽快了,今年这顿吃了还惦记明年的,他和年婶子的心思没白花,大伙儿心里都清楚。”陶椿看雪又下大了,她劝慰几句就不多留了,“你忙吧,我们走了。”
姜红玉就等这话了,陶椿一抬脚,她也跟着跑出去,这鬼天气实在冻人,在大棚里站一会儿,身上的热乎气就散干净了,冻得她打哆嗦。她往演武场看一眼,这些冒雪剥羊皮刮猪毛的男人们也不知道冷不冷。
胡家全思索着陶椿的话,他回家一趟,不多一会儿,他出来招呼杀猪宰羊的男人们都到大棚里干活儿,别在外面淋雪了。
第90章 分肉 家中老大
一个白发老妇人坐在炭盆边上翻看着账本,人老了,她的眼睛也一年不如一年,这种大雪天,屋里光线暗淡,桌上摆着三盏油灯照明,她才勉强能看清账本上的文字。
“姑母,我给你念吧。”陵长说。
“你好好歇着吧,少费心,我担心你累死在我前头。”胡阿嬷头也不抬地说,“一把年纪了,还没个小媳妇想的明白。”
陵长讪笑两声,他不吭声了。
吃饭的时候,外面太闹腾,他一心留意抢食的陵户去了,压根没注意家里的狗叫没叫,等他回屋歇着的时候才发现家里多了个人,他姑母坐在屋里烤火。
年婶子坐在一旁笑一声。
胡阿嬷对着火光翻看完今年的账本,问:“今年冬天的俸禄没发下来?”
“没有,我本以为十月份要送来的,一直没人来。”陵长说,“可能要明年开春了一起送过来吧。”
“其他陵里的俸禄送上来了吗?”胡阿嬷又问。
“没有吧,要送不都送了?偏偏少我们一个陵?”陵长觉得她问得奇怪,他正色道:“姑母,你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你真是该操心的不操心,不该你操心的你一个劲瞎琢磨。”胡阿嬷又训他一顿,她扫侄媳妇一眼,说:“陶椿在山外惹的事你们瞒着我,怎么?怕我罚她?这又是你的主意吧?不叫他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