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拥有电脑之后(144)
而皇庄的众人经过一整年的细心培育,仔细记录了这两种粮食的种植步骤和亩产量,终于将这两个东西送到了皇帝面前。
在尝过红薯的味道之后,康熙当即决定宴请群臣。
而宴会的主角便是这红薯和玉米。
君臣们对着红薯和玉米高谈阔论,将其成为利国利民之好物。
宴请群臣之后,报纸上便多了许多夸赞这两个东西的文章。
康熙也顺势将玉米和红薯的亩产量公布出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粮食永远是百姓们最关心的话题,因此许多目光都被吸引过去,前些日子一直成为争论焦点的溺婴和女子管理处瞬间成了大海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再也得不到人的半点关注。
红薯和玉米的高产,一直到年尾仍旧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康熙也将红薯分给了不同的州府,督促州府开垦荒田,将这些红薯种下去。
等到两种足够多的时候,便可以在全国都展开种植。
让百姓们能够温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因此各地开垦荒地的行为都十分迅速。
各地官府重新成立了有关农业种植的小组,开垦荒地和种植的时候不敢有丝毫的粗心大意,将红薯和玉米每一阶段地成长都记录了下来,费劲了心思。
每个月当地的官府便会将玉米和红薯的生长情况在当地的报纸上进行公示,让百姓们亲眼见证着这些粮食的成长。
因此今年百姓们虽然没有得到新的粮种,但是每个人都笑呵呵的,觉得之后的日子很有盼头,每个人都期待着新一年的到来。
而在新一年的脚步到来之际,京中的贵族突然对一种名为留香珠的东西疯狂起来。
只要在洗衣服时加入留香珠,香味便可保持七天不散,且味道多种多样,比平常所用的香包更为好用。
因此一出现便成为了京都贵族们追捧的热点。
营造司下的店铺也因为留香珠的出现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这些钱并未在胤礽的私库中停留太长时间,新年一过,报纸上悄无声息又出现了一则内容。
报纸的出现已经有两年的时间,百姓们也依据报纸认识了不少字,因此朝中准备举办一个全民大赛,来检测大清的百姓们的识字结果。
这次比赛分为少年组,青年组和老年组,上至六十下至三岁,只要是识字之人皆可参加。
而这三个组别中也有特别的区分,普通的农人百姓和有些家底的读书人家再比赛时也会被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
而卷子由朝中统一发放,卷子的内容也不会过于困难,若是积极参与,各地的前一百名皆有朝廷出面奖励钱财和匾额。
而此番考试便定在一个月之后,各地分组开口,考试内容不限有数术有科举更有种田的经验,包含着多样内容。
这则考试公告刊登在报纸上之后,便引起了百姓们的议论纷纷,一时间大街小巷都是在讨论是否要参加考试。
缺钱的百姓看重朝廷给出的银子奖励,而稍稍有些身份的人家又看重皇家赏赐。
此番考试不用百姓们兴师动众,只在自己家附近的县城便能开考,而考试所需要的花销也由朝中承担,这是之前百姓们从未想过的事情。
因此即便还不到报纸上说得开考时间,也由不少百姓整日去府衙附近看看,询问到底能不能提前考试。
此番考试从少年组开始,考试时间也要断断续续维持一个月。
最终将全省前一百名的试卷送入京都。
胤礽知道这样的考试极为消耗金钱和人力,但是他确实需要发展各地的人才。
营造司的人手还是太少了,即便宗人府和内务府的年轻一带全都被胤礽安排前去学习新鲜知识,但是这对于胤礽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学习到新鲜知识,大清才能更快地发展。
朝中大臣为了全民考试这件事情忙昏了头,胤礽也在时刻督促着进度。
因此这时从后宫之中传出说皇帝禁足了安嫔李氏这样的消息时,胤礽根本没有分身多想,只听过便完全遗忘了。
一直到两日后重新去给太皇太后请安,在看到慈宁宫中的另一个小不点六阿哥之后,才有了些真实的感受。
胤礽前去请安时,老六胤祚正和老五胤祺坐在一起,两人手中拿着奶糕,相互比拼到底谁吃得快一些。
“这孩子比老五安静不少,是个讨喜的孩子。”看到胤礽的视线落在两个弟弟身上,太皇太后解释了一句。
胤礽对于老六胤祚并不熟悉,但到底是自己弟弟,看到自己身后跟着一个小尾巴时,还是忍不住将其带回了毓庆宫。
此时的毓庆宫偏殿同之前有了许多变化,胤礽直接将偏殿变成了另外一个营造司,里面有不少正在研究的东西,连胤礽正殿的桌案上都满满当当。
老六胤祚跟在哥哥身后,小心打量着自己这个陌生的时间,看到胤礽拿出一个能够自己来回跑动的玩具之后,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跟着那玩具跑来跑去,眼底的不安也消散了许多。
胤礽没有刻意在后宫打听原本抚养胤祚的安嫔李氏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并未特意去打听老六的生母是何种情况。
因为早朝上皇帝发火,当即罢免了山东知府的官职的消息,传遍了前朝后宫。
第72章
胤礽听到前朝传来的消息后,手下的大字也顿时毁了,墨水印染纸张,看不清原本的字迹。
“孤知晓了。”胤礽挥挥手,让身旁的下人退下,并未着急去乾清宫,而是又专门去看了看胤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