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表妹扶春(191)

作者: 表妹扶春 阅读记录

扶春嫌他收得太紧,想让他松开些,却听他口中含混。

“……我的。”谢云璋闷声,毫无脱手之意。

扶春答应谢云璋,会与他写定这份婚书。可是扶春心里清楚,即便写成婚书,谢氏也未必能容得下她。不过这种事情,不该由扶春来操心,在谢云璋向她递来婚书之时,谢云璋就该为这一切做好打算。

翌日,谢云璋带着写定的婚书去见父亲。

长子心意早定,大司徒向来知情。为此事,大司徒责罚过他,但如今还能见到这纸婚书,便证明谢云璋从未改过主意。

案桌前,大司徒翻阅婚书,见其中金石玉致之辞,未语。

谢云璋在旁研墨,最后恭敬向父亲递上一支云笔,“父亲,请您落笔。”

婚书要过官邸,需得长者提笔注书,允千金之意,得成佳儿佳妇。

谢云璋来此,是为了请求大司徒做成此事,也是告知他的父亲,他会与她成婚。只有她。

知子莫若父。

大司徒不会再有劝说阻挠之言,也不会再强行责令。他知道谢云璋是怎样的性情,从小到大一向如此,既心意已决,就不会有悔。

大司徒不仅仅是大司徒,他身为人父,能做的唯有成全与祈祝。

云笔流动,大司徒另起一章,满篇嘉言落成,最后停笔。

“谨章,既有新妇,也当让你母亲知晓。”大司徒叹道。

谢云璋叩首敬拜应下。

第65章 承诺 正文完。一路且长,他陪……

婚书就成。

预备订婚一事。

顾家从清溪镇来。

谢云璋提前为顾家人安置了住处, 不过顾鹤山没有接受这份好意。

上京虽寸土寸金,但顾家这些年经商早有积蓄,尚且能在此立足。

顾家远来上京, 一方面是因扶春的传信中言明她要订婚的事情, 另一方面,顾家久在南方人, 如今生意不断扩大, 需得北来。

于是选择在上京定居。

从清溪镇到上京, 这一路山高水长。

外祖外祖母吃不消这等长途跋涉,扶春探望过后,悄然关上房门离开。

庭院中, 顾鹤山留下谢云璋谈话。

虽晓得二人已约定婚姻,但作为舅父, 也是扶春在世的亲人,总要过问详情。

与青年说话, 青年处处应答如流。

往先在宋郡见过谢云璋, 那时顾鹤山便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番来到上京,得

知其人家世, 心惊对方门第显赫的同时,又担忧是否真能成外甥女的良人。

院子里,扶春正同舅父家的两个女孩子玩闹。

听到她的笑声,谢云璋从不远处望向她。

顾鹤山见状, 咽下了一腔望君今后一定善待她的用心良苦之言。

待青年回神, 向顾鹤山敬了一杯茶去。

“舅父,请用茶。”谢云璋轻声唤。

顾鹤山确定青年以诚心相待,接过茶碗,应下了青年的称呼。

虽如此, 顾鹤山还有一事迟疑。

大行皇帝仙去,长则三年,短则一年,宫外不可行婚嫁事。

等待三年?顾鹤山将疑虑道出。

谢云璋直言:“不论多久,我都等得。”但若是可以,他更想今朝。

如今新帝登基,大司徒仍身居高位,谢氏越发水涨船高。

然而静安王宫变事中,牵连了不少世家。世家高门凋零冷落,谢氏从前是一枝独秀,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

唯一暂且令人宽心的,便是这位新帝年少,存一份仁人之心,不会挑起事端。

谢氏仍然是第一大世家。

婚期或早或晚,谢云璋很在意,但是他不会轻易言道。他问她心意,让她来决定,一年、三年,只要是她,怎样都可以。

不过谢云璋存了私心,有了机会,还是会勾着她早做决断。

转眼来到元夕。

大司徒特意为他们择定在此时订婚。

自顾家人来到上京后,扶春也搬出了谢府,订婚当日,由谢氏族中四名妇人齐备聘金、礼金,聘书与聘礼来到顾宅。

正值开春,寒风消退。

晴日里光线明净,数列漆红色抬箱依次入顾宅,齐齐整整放置,赫然布满整个院落。

中间余出一条道,供人往来。

房间内,慈眉善目的妇人们为扶春梳发、叠髻,挽起她一头乌发后,再于其上加簪。

以如意祥云纹样的金玉制的发簪为最,两侧嵌以红宝石榴花对钗。

青黛扫过长眉,胭脂晕染面颊,又以细笔抹了朱粉点于眉心,莲钿是为点睛之笔。

谢氏请来的这些长辈一应都是全福之人,为扶春梳妆打扮,满心欢喜,称赞扶春的好颜色。

其中一人,是谢氏的二夫人,也便是谢琼与谢二郎的母亲。谢二夫人父母康健,有儿有女,谢氏二房的大人又是出了名的粑耳朵,可谓夫妻恩爱。

谢二夫人是此次来顾宅之中与谢氏主家关系最紧密之人,今时扶春与谢云璋暂且订婚,来日成婚后,一定是要唤二夫人一声,“二叔母。”

谢二夫人早知谢云璋属意此女,而今他求娶行订婚一事,特意请谢二夫人过来的人,也是他。

以往只在谢府中远远瞧过这女郎,知扶春容貌甚美。

今日来过顾宅,为她妆点梳发作礼,一套流程下来繁缛琐碎,女郎不声不响,静静坐在妆奁前,任由她们摆弄,一句叹声都没有。

性子平稳得很。

待到梳成,由谢二夫人领着扶春往外去。

天光明媚,照见她的容颜,只觉春寒骤然消散。扶春手持团扇,上面是一张鸳鸯纹,而从旁有彩蝶双宿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