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别太爱!我靠好孕独宠后宫/陛下无嗣?我好孕连连独霸后宫(1166)+番外
不过,纵使拼命压制,此时的李元珩还是禁不住嘴角上扬,笑容止也止不住。
并且,还大有一副要不断放大的趋势。
而闻得宁雨菡的话,李元珩则是瞥了宁雨菡一眼,同样也学着宁雨菡的模样,凑近宁雨菡的耳畔,悄声道:
“大家可不止只有夸赞我呢。
大家可也是同样不遗余力的夸赞雨菡你的。
人人都夸雨菡你乃贤后。
夸二圣临朝,共治朝纲好。
雨菡,难道你就不开心?嗯?”
宁雨菡闻言,也是禁不住抿唇一笑,唇角止不住翘起:
“嗯,我开心啊。
我很开心!”
能够得到百姓们如此的肯定与夸赞,宁雨菡自然也是很开心的。
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都被人看在眼里,并且被肯定、被赞誉,她自然开心。
并且,也越发干劲十足起来。
有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往后,她会更加努力的!
见宁雨菡这般毫不掩饰自己的愉悦与开心,并且,一副打了鸡血,干劲十足、又跃跃欲试的模样,李元珩不由得失笑,眸光却是柔和一片,似蕴含着无限柔情与宠溺:
他的雨菡,依旧是这般的坦诚。
开心就是开心。
便就这般直白的表达出来,半点不矫情。
这一点,李元珩很欣赏、也很喜欢。
比起那些矫揉造作、扭捏作态的女子,他更喜欢雨菡这般坦坦荡荡,爱憎分明的。
这样的雨菡,实在是可爱得紧!
被李元珩这般目光灼灼的盯着,宁雨菡没好气的嗔了这厮一眼,正欲说些什么,却很快,被不远处的另一桌人的谈话声,给吸引了注意力。
原来,是几名年轻人,正在哪里吟诗作对。
这几名年轻人,衣着朴素,都只着布衣。有的身着粗布麻衣,甚至还有短打,衣裳都洗得有些发白,可见,他们家境应都不是太好。
应都是平民、亦或者寒门。
所以,这应是一群寒士。
不过……
这群人所吟之诗,有不少是他们现场即兴所做,宁雨菡虽并不太懂作诗一道,也听得出来,其中有不少诗句作的不错。
而所谓,以诗鸣志,透过这些人的诗,宁雨菡也能窥出他们的志向。
当真是志向不小呐。
其中,好几个人,已十分明确的抒发了,他们想要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实现平生抱负之志。
宁雨菡不由竖起耳朵,静静的听着,间或挑了挑眉。
见她听得这般专心,还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一旁的李元珩很是疑惑,不由得狐疑的瞥了她一眼:
“雨菡,你这是……”
第991章 有才之士,报效无门
“嘘——”
李元珩才一开口,宁雨菡便冲着他比了个噤声的手势。
复又抬手一指,不远处去的那一桌子年轻人的方向,示意李元珩莫要说话,好好听听这些人之间的交谈:
“阿珩,你且听听吧!”
闻言,李元珩虽有些莫名,却还是依言闭上了嘴,也分去心神来,静静听着这一桌子年轻人的交谈。
事实上,那边这一桌子的年轻人聊得热烈,坐在这边的李元珩,早已经听了那么一嘴了。
也知道,这群人似乎是在吟诗作对,还在即兴作诗。
不过,他刚刚只是略略听了那么一下。
这会儿,应宁雨菡的要求,这么细细一听,目光也渐渐变得不一样了。
“这诗句,倒是作是不错。”
在一穿着粗布补丁短打的青年,即兴创作出一首诗词,并且,将其激情澎湃的吟出之际,李元珩禁不住由衷的赞道。
当然,这番话,他将声音压得极低,唯有身旁的宁雨菡,才能够听见。
毕竟,他与宁雨菡此番,乃是微服私访,出来体察民情的。
可不想引起旁人的注意。
而就在李元珩说话间,一道年轻女子的声音,娓娓响起:
处女乃是那张桌子上,唯一的女子。
看样子,不过十五六岁年纪。
观其衣着打扮,也不过布衣荆钗,想来,是哪户小户人家的闺女。
不过,眉宇间却带着一丝英气,浑身有一股淡然的书卷气。
令得她原本平凡的五官,都显得亮眼了不少。
“各位既都即兴作诗一首,那英娘也便即兴赋诗一首了。”
这女子笑道。
说着,她便站起身来,来回踱了几步,而后,缓缓吟诵起来她即兴所作之诗……
不得不说,此女年纪虽小,却颇有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英娘所作之诗一出,便是得到了全桌人的满堂喝彩与一致好评:
“这诗太棒了!”
“妙!妙啊!”
“英娘大才!我等自愧不如。”
……
就连宁雨菡和李元珩,也不由眼前一亮:
“阿珩,这个英娘很是有才啊。”
宁雨菡忍不住与身旁的李元珩低声交流道。
更是毫不吝啬对这名叫英娘的女子的夸赞。
这会儿,宁雨菡可算是知道,为什么这英娘明明长相平平,为何还偏偏自有一份风华了。
这便是常言所道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有曹植七步成诗,眼前这英娘,也丝毫不遑多让。
“嗯,这小女子文采确实不错。”
闻得宁雨菡的话,李元珩也点了点头。
不过,不同于宁雨菡的不吝赞美,他显然还有所保留。
在他看来,这英娘确实文采斐然。
不客气的说,论文采,她是同桌的一众年轻人之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