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昴、吴姨娘,还有那位米嬷嬷,他总觉得他们之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起源,不应该是在汉阳城。
而是朝安城。
*
晋西伯府同样位于城西,早前门庭败落之时,院墙的瓦残的残缺的缺。近些年来不仅修葺过,还加盖琉璃瓦,一扫凋乱潦倒,俨然重回最为鼎盛之时。
包着发的婆子提着食盒,紧赶慢赶地走着,耳坠上坠着的金珠子晃来晃去,颇有些故意显摆之意。
从她的衣着来看,应是伯府有脸面的下人,不光是耳朵上吊着金珠子,包着的发髻上还插着一支金簪。金簪虽细,却是货真价实的金子打造,一支可抵寻常百姓好几年的嚼用。
她不时托一托自己的发髻,应是很得意自己的体面。路过的杂役丫环们无不讨好地和她打着招呼,称呼她为金嬷嬷。
说到这金嬷嬷,那可是伯府大姑娘赵菁的乳母,也是赵菁身边的大红人。
赵菁生得白,长着一张圆脸盘子,人人见了都会说一句“这姑娘长得真招人喜欢。”
所谓的招人喜欢,便是喜庆的面相。她的喜庆和赵氏不一样,一个是脸盘子大,五官却不大。一个是面团子,瞧着软和。
金嬷嬷掀帘进屋时,她正对梳发的丫环发脾气。
“梳个头都不会,真是白养了你们这些废物!”
那丫环低着头,不敢吱声。
这一早上她都梳了七八个发髻,同往常一般梳了拆,拆了梳,大姑娘一个也不满意,说是哪种都显脸大。
金嬷嬷见怪不怪,道:“大姑娘莫气,先喝碗燕窝消消火。”
赵菁有些嫌弃地撇嘴,“天天喝这玩意儿,我都喝烦了。”
她手里拿着一根簪子,原本是想往头上插的,不知为何鬼使神差般在脸上比划了几下,吓得金嬷嬷脸都白了。
“大姑娘,万万使不得啊。你再是想争一争那国公府的富贵,也不能作践自己。”
“我就是不服气,凭什么她林有仪破了相,还能碰到这样的好事。祖母说过,她给我提鞋都不配。若她的八字和李世子相合,那岂不是要压我一头。”
她一心想攀门高亲,为此没少出风头,但凡是京中最时兴的首饰衣裳,祖母和母亲都能给她弄来。
那些世家夫人们见了她都说她长相带福,偏偏无一人上门提亲。好容易有一两个派人来说项的,一问都是些不值一提的人家。
“我的大姑娘哎,你可小声些,万一被听到了,那该如何是好?”金嬷嬷小心翼翼地哄着。
老夫人和夫人都交待过,姑奶奶和表小姐那里,一应侍候都要妥妥当当。
赵菁没好气地应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
祖母和母亲都说过,姑母那里一定要好好行事,供着敬着孝顺着,万不能使小性子,说错什么不该说的话。毕竟他们整个伯府的花销,还得靠姑母。
她将簪子往妆台上一放,忽然听到有人说什么姑奶奶以前养的庶女上门来之类的话,立马吩咐丫环给她更衣。
赵氏以前养的庶女,可不就是林重影。
林重影是独自一人来的,没让大顾氏陪着。
赵家的下人领她进来,先是惊艳,后是甩脸色,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看那样子是想晾她。
她靠在根儿身上,不停地猛烈咳嗽,咳得那下人六神无主,急忙去请示自己的主子。
赵菁来的时候,她还在咳,直咳得上气不接下气,玉色的小脸惨惨白白,却难掩花容月貌,更显冰肌玉骨。
“你……你就是我姑母过继出去的那个庶女?”
“我叫林重影…咳咳咳…你就是赵家表姐吧…咳咳咳,原来不似大姐说的那般…咳咳……”
“她说我什么了?”赵菁急问,没顾得上心里浓浓的嫉妒。
她和林有仪同年,相差不到两个月。自小到大,祖母和母亲就叮嘱她不能和林有仪争,但逢赵氏带林有仪回京,或是她随母亲去汉阳做客,所有人都夸林有仪,围着林有仪转。
林重影还在咳,等缓了好半天,看上去像是止住了咳,这才急忙解释,“我大姐没说什么。”
她不解释还好,一解释赵菁更是想追究。
“你快说!”
“我…赵表姐,我相信眼见为实,你一看就是知书达礼秀外慧中之人。”
反之,眼不见时听到的不实,那就是不知书达礼,不秀外慧中。
这位赵姑娘,传言中是个张扬的性子,料想是个爱出风头爱听好话之人。事实正如林重影所料,一山不容二虎,她和林有仪不对付,一试便已试出。
“赵表姐,我…我昨日刚惊了马,身子还虚着,怕是站久了会站不住。未怕失了礼数,还请你早些带我去给老祖宗老夫人和夫人请安。”
老祖宗是指赵菁的曾祖母。
赵家四代同堂,也算是人丁比较兴旺的家族。这偌大的世家,瞧着富贵气派,想来定有丰厚的家底支撑。
赵菁被她一夸,多少有些得意,觉得她还算顺眼。
当然,如果长相丑些,那就更顺眼。
她摸着自己的脸,叹了一口气,“赵表姐盯着我看,我知道我出身低微,实在是压不住这张脸。不像赵表姐你,再大的福气都压得住。”
这话赵菁实在是爱听,她身为伯府的嫡长女,当然什么福气都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