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危险,开拓商路经营生意,冒些风险也值得。”
确实是个聪明人。
在关键时候,也担得起事情。
姜韶华深深看汤五太爷一眼,忽地说道:“我记得,你儿子在西鄂县衙当差。”
汤五太爷心里一跳,立刻应是:“草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县衙里户房做司吏。”
姜韶华笑道:“本郡主这就让人发一道公文,让汤司吏来王府户房当差。先随着冯长史学一学,磨练几年,日后定然能当大用。”
汤五太爷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躬身一礼:“多谢郡主。”
谁没有点私心?
汤五太爷豁出性命去办差事,能为儿子换来一个好前程,自然甘之如饴。
当日,郡主便令人写了调令,送去西鄂县。
一众属官也无人反对。陈舍人也好,马舍人也罢,都是有背景有后台的。就是卢舍人,也是借着卢郡马的风。
汤五太爷要去为郡主出生入死,郡主提携汤五太爷的儿子,这很合理。
他们甚至隐隐盼着成为惯例。以后自家子侄入仕也能多些便利。
几日后,陈卓从荆州回来,正好遇上了前来王府报到的汤司吏。
汤司吏今年三十,身量中等,一脸精干,跟在冯长史身边,态度恭敬:“汤有银见过陈长史。”
陈卓不动声色打量一眼,随口笑道:“以后同在王府里当差,见面是常事,不必这般拘谨。”
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先进去见郡主。然后随我去户房,粮队过几日就要出发。要忙的事情多得很。”
汤有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拉磨拉得怀疑人生,忙笑着应下,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进了书房。
……
第256章 提携(二)
“见过郡主!”
汤有银按捺下激动的心情,跪下行了全礼。
姜韶华含笑道:“汤司吏请起身。”
眼前的汤司吏是汤五太爷的长子。汤氏以粮食生意起家,家中男丁自小读书,到了十二岁以后,就开始随长辈们走南闯北。汤有银也不例外,跑了几年商路,经营生意没多少天分,倒是算账格外灵活。汤五太爷便想法子,举荐他进了西鄂县衙的户房里当差。
从一个户房小吏,到掌管县衙户房的司吏,不过五年光景。出身背景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作用,汤有银也确实有真能耐真本事。
姜韶华每年巡查诸县,西鄂县这位汤司吏,自然是见过的,且对他印象不错。否则,也不会张口就提携来王府当差了。
汤有银恭敬谢恩,起身后谨慎低头,不敢和郡主对视。
姜韶华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点头。汤氏后辈她见过几个,譬如汤启,便称得上精明能干。眼前的汤有银,或许不是汤家最出众的后辈,这份谨慎细致却是难得。
“汤家要运粮去北方诸郡贩卖,这件事你怎么看?”姜韶华似随口笑问。
汤有银心中有数,这是郡主在考验自己,哪里敢疏忽大意,立刻打起精神答道:“回郡主,小的……”
姜韶华温声打断:“你如今来王府户房当差,自称臣便可。”
“是,”汤有银心里又是一阵激动:“臣以为,以卖粮的名义推广新粮,这件事可行。”
“不过,这事只能徐徐图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来汤氏人手有限,二来北方民匪四起,亲卫营不宜过多分兵。运粮卖粮的队伍,最多分成三路。”
“还有,各地土壤气候都不同。在南阳郡丰收的新粮,到了其余地方仅靠图册未必能种好。所以,郡主得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汤有银能说出如此有见识的话来,便是陈卓和冯文铭也齐齐另眼相看。
姜韶华淡淡一笑:“你说的这些,本郡主早就思虑过了。你说得没错,这件事能做成的可能性,不到五成。不过,只要能将新粮推广开来,能让百姓们裹腹,冒些风险也值得了。”
汤有银目中露出钦佩,拱手道:“郡主仁厚大义,爱惜百姓,臣敬佩不已。”
南阳郡有兵能自保,有足够熬过饥荒的粮食。郡主大可什么也不管,关门悠哉过日子便可。
郡主选择的,却是另一条路。这份胸襟气魄,这份眼界格局,实在非常人难及。
姜韶华微微一笑:“从今日起,你就在王府户房当差。暂且就跟着冯长史,等过个三五年,能独当一面了,本郡主为你去户部谋一个正经的官职。”
官吏有别。从一个吏,变成有品级的朝廷命官,这是他可望不可及的美梦。
汤有银目中闪过激越振奋,慷锵有力地应道:“臣一定用心当差,绝不负郡主厚望。”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对冯文铭笑道:“冯长史,本郡主就将汤司吏交给你了。”
想让汤五太爷卖命,要给切切实实的好处。就像当年祖父对马家那样,恩威并施。
冯文铭心中了然,拱手应下。
冯文铭领着汤有银进了王府户房。户房历来是王府最繁忙的地方,除了冯长史,还有六个小吏。近来秋税刚入库,又要换粮,堆积的账册如山。六个小吏都忙得脚不沾地。
听着熟悉的算盘声,汤有银目中光芒闪动,右手手指动了一动。
“这是十四县的粮库账册,”一本厚实的账册摆在了汤有银眼前:“你先将账目通通核算一遍,有误差之处,通通纪录下来。”
……
书房里,陈卓正对郡主叹道:“臣实在没想到,朝廷竟连新粮都不肯推广。”
姜韶华冷笑一声:“这就是王丞相的一片私心了。新粮是我南阳郡主献上的,一旦推广开来,北方这么多州郡,都要念南阳王府的好处。我又是太后一党,这就意味着太后党会借着此事大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