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不能容忍大权旁落,便全力打压。至于太后娘娘,因皇上卒中一事心神大乱,哪有心思顾及百姓民生。”
说到底,都是私心太重。
陈卓眉头拧了一拧,抬眼看着郡主:“以卖粮为幌子推广新粮,确实是个好主意。郡主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当,臣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臣也要提醒郡主。朝堂之上,个个都是老狐狸。这件事最多瞒一时,要不了多久,王丞相和太后娘娘就都知道了。”
“到那时候,王丞相定会对郡主更生忌惮。便是太后娘娘,心中也未必高兴郡主自作主张。”
简而言之一句话,好心未必有好结果,出力也难讨好。
姜韶华挑了挑眉,淡然的声音里流露出霸气:“我只做我认为对的事。他们怎么想,是他们的事。”
霸气下的坚定执着,和南阳王何其相似……不,应该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陈卓心情欣慰又复杂,沉默片刻道:“臣先写几封信去京城。万一此事闹开来,朝堂上也有人为我们说话。”
果然还是陈长史办事靠谱,永远值得信任。
“有劳陈叔祖费心了。”姜韶华很自然地换了亲昵的称呼:“太后娘娘那里,我自己写信解释。”
说完正事,姜韶华笑着问起了陈浩然的亲事:“陈叔祖去荆州一趟,可见到了薛刺史?”
提起此事,陈长史舒展眉头笑道:“臣去第一日,就去见薛刺史。先谈公事,并未提及亲事。”
“薛刺史留臣在刺史府安顿小住,还让薛六姑娘出来见了臣一面。那位薛六姑娘,生得花容月貌,诗书满腹,气质出众,确实是个好姑娘。臣临走时才提了提亲事。”
“薛刺史没有一口应下,说要考虑一段时日。”
姜韶华了然一笑;“男方提亲,女方没有一口应下的道理。过些日子,陈长史再去一趟。”
为了自己孙子的亲事,陈长史也不嫌辛苦,笑着一口应下。
第257章 大怒
咣当!
一声脆响。
薄如蝉翼白似美玉的美人瓶被摔到地上,摔了个粉碎。太监宫女们立刻跪了一片。
赵公公也笑不出来了,战战兢兢地跪在一旁,鼓起勇气劝慰大发雷霆的郑太后:“太后娘娘请息怒……”
郑太后面色铁青,随手拿起一个茶碗摔过来。赵公公压根不敢闪躲,直挺挺地挨了一记,茶碗从脸边擦过,重重摔在肩膀上,一阵火辣辣的剧痛。
好在没伤到赵公公那张俊俏脸蛋。
“都滚出去!”郑太后怒不可遏,太监宫女们纷纷爬起滚了出去。
唯有赵公公硬着头皮留下了,还有蓝公公,犹豫着不想离去。
郑太后在气头上,伸手一指蓝公公:“立刻滚!”
蓝公公面色如土地退了出去。
赵公公得以幸运地留下。不过,此时的赵公公没有庆幸的心情,他跪着爬到郑太后的膝前,目中泪光闪动,哽咽不已:“娘娘心情不好,就拿奴才出出气。千万别气坏了凤体。”
赵公公那张胜过美人的含泪俏脸,稍稍浇灭了郑太后的怒火。
郑太后哼了一声,咬牙怒骂:“王荣这个奸臣,仗着皇上信任器重,根本不将太子放在眼底。也丝毫不将哀家放在眼里。”
“南阳郡要上奏折献新粮,请求朝廷推广,他不但不允,还倒打一耙,指责哀家私心过重借此邀名。还说南阳郡主流言惑众其心可诛。”
“呸!不知廉耻的狗东西!”
郑太后越想越恼:“韶华是个孝顺孩子,一心为哀家为皇上分忧。费尽心思寻来粮种,种出了新粮。特意献给朝廷。这样的好孩子,应该重重嘉奖。他王荣为了一己私心,胡言乱语横加指责。更可笑的是,朝廷那些臣子们也跟着犯糊涂,纷纷附和。”
说到底,这才是郑太后最恼怒的地方。
太康帝卒中不起,最大的倚仗倒下了,她对朝堂的影响力顿时衰减。
王荣身为丞相,又是太子太傅,理所当然地辅佐朝政。此消彼长之下,太后一党几乎被压得动弹不得。甚至有不少纷纷倒戈,投向王丞相。
昨日王丞相生辰,王府大摆宴席,朝中重臣有十之七八都亲自去为王荣贺寿。王府收到的贺礼,甚至更胜过郑太后生辰。
郑太后今日大发脾气,就是因为此事。
只不过,这等事不便说出口,郑太后就拿南阳郡献粮种一事当个由头发作。
其实,郑太后在锦绣深宫里待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哪里知道什么百姓疾苦。北方旱灾饿死些百姓,郑太后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赵公公心知肚明,不敢也不能说破,顺着郑太后的话音,狠狠骂王丞相一通。
郑太后骂得口干舌燥,怒气总算稍稍消退。
就在此时,郑小公爷来了。
赵公公暗暗松口气,终于从地上爬起来,悄然退下。
……
十四岁的郑宸,面容俊美,身姿挺拔,目光明亮锐利。
郑太后看着侄孙,怒气终于退了大半:“子熙,你不在太子身边待着,怎么来景阳宫了?”
天子卧榻不起,太子代为上朝打理朝政。几位太子伴读,也一并顺理成章地进了朝堂。
朝事沉重且繁杂,年少的太子根本无力承担,政务其实都落在王丞相之手。
几位太子伴读,现在也就是陪着太子一同上朝罢了。
郑宸心中不忿不甘,也只能隐忍,闻言低声道:“昨日王丞相过寿,朝臣们纷纷前去贺寿,贺礼一件比一件贵重,堆积如山。我知道太后娘娘心中不高兴,特意来宽慰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