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533)+番外

按理来说,礼部是李尚书的地盘。可就在礼部,明确表露出倾向王丞相的,也有六人。这还是摆在明处的,在暗处的又有多少?

至于倾向于太皇太后的,就少得多了,只有两人而已。

姜韶华默默将名字记下。

……

一连五日,姜韶华都在礼部衙门。

礼部众官员提心吊胆了五天。

南阳郡主声名赫赫,哪怕表现得和气,众臣也不敢怠慢。这几日埋头当差做事,往日盼着清闲,现在只恨差事少。

姜韶华冷眼看几日,随口笑道:“都说衙门里忙碌,我看礼部还好。”

言下之意就是,礼部人员冗长,领俸禄的人大大超过了真正需要的人手。

董侍郎忙笑道:“礼部和其余五部不同,每年到了科举的时候最为忙碌。其余时候,差事确实略少一些。”

“明年皇上出孝期,将要选秀大婚。礼部现在已经着手预备起来了。”

姜韶华微微一笑:“本郡主随口一言,董侍郎不必紧张。六部官员都是有定数的,礼部既设了这么多官职,可见就需要这么多人。”

董侍郎暗暗松口气。

这口气松得太早。

姜韶华回宫后,便对太和帝道:“礼部虚职多,闲人也多,以臣妹看来,人员能缩减三成。”

太和帝皱了眉头,有些为难地低语:“今日母后特意来看朕,陪朕闲话了半日。话里话外都让朕包容礼部一二,至少不能第一个拿礼部开刀。”

李尚书是李太后亲爹,是太和帝嫡亲的外祖父。

李太后特意来说情,太和帝不能不理会。

姜韶华善解人意地点点头:“太后娘娘张口,皇上总要给李尚书留些体面。臣妹也只提个建议,皇上心中有数便可。”

太和帝舒出一口气,笑着说道:“堂妹这几日辛苦,为朕分忧,朕都记在心里。”

姜韶华微笑道:“臣妹早就说过,皇上不便出宫,臣妹就是皇上的眼睛和耳朵,代皇上看一看听一听。要如何决断,都得看皇上心意如何。臣妹都听皇上的。”

心里却暗暗叹口气。

怪不得太和帝一直掌控不住群臣。瞻前顾后,耳根子太软,左右摇摆不定,既无雷厉风行的手段,更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勇气。

第493章 巡查(二)

姜韶华回景阳宫,还要应付郑太皇太后。

后宫是郑太皇太后的地盘,什么事都瞒不过她。姜韶华下午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郑太皇太后心知肚明。偏偏还要等着姜韶华回宫,再问上一遍。

姜韶华也当做不知,细细说了一回。说到李太后为李尚书说情太和帝心软时,郑太皇太后冷哼一声:“李尚书有个孝顺闺女,还有个体贴的好外孙。礼部整日领俸禄吃闲饭。”

这话说得何其刻薄。礼部是清闲些,也没到全部吃闲饭的地步。

姜韶华没有和郑太皇太后争辩,顺着话音道:“我就是将看到的听到的告诉皇上,如何决断,还得看皇上的意思。”

郑太皇太后又哼一声:“皇上年少,耳根子软,容易被人蒙蔽左右。该提醒的,还是得提醒。”

蓝公公小袁公公之死,景阳宫流言纷纷,矛头直指李家。郑太皇太后心中恨极了李家人,巴不得找个由头发作李尚书一顿。

姜韶华早有准备,轻声低语道:“李家对伯祖母不敬,迟早要惩戒教训。不过,眼下皇上龙体要紧,不能再气出个好歹来。伯祖母也稍稍隐忍一二,等皇上养好龙体了再出手不迟。”

郑太皇太后恨恨道:“要不是顾忌皇上,哀家岂会忍这么久。”

姜韶华一番好言好语,总算安抚住了郑太皇太后。

郑太皇太后又道:“礼部也就罢了,明日去工部巡查,你别客气。那个周尚书,和王丞相一个鼻孔出气,每年都要修河堤。大笔大笔的钱粮用出去,结果年年河堤都有被冲垮的地方。你只管好好查一查工部。凡事都有哀家给你撑腰。”

姜韶华点点头应了。

不必郑太皇太后提醒,她也要仔细查一查工部。

……

“郡主明日真要去工部?”

回了寝室,陈瑾瑜低声问道。

姜韶华嗯了一声。

陈瑾瑜蹙眉,提醒道:“郡主一番好意,为皇上分忧。也别太过了,做了太皇太后的手中刀。”

姜韶华淡淡道:“太皇太后这般器重我,就是因为我是一把锋利好用的刀。皇上支持我,也是因为我展露锋芒,压制住众臣。便是出于本心,我也想整顿整顿大梁朝堂人人懈怠推诿的风气。”

“可这么一来,郡主处处得罪人结下仇家,以后对南阳郡十分不利。”陈瑾瑜有些情急,声音依旧压得极低:“郡主也得爱惜自身。”

姜韶华看着陈瑾瑜:“人人都爱惜自身,不肯出力做事,不愿担责向前。所以大梁官场才会烂到这个地步。”

“我决定来京城,就是要做些事。否则,我大可一直待在南阳郡,一直顾全自己爱惜自身了。”

陈瑾瑜哑然无语。

“放心,我心中有分寸。”姜韶华放慢语气:“短短三个月,我能做的事其实有限。众臣默默隐忍退让,也是因为清楚三个月后我会回南阳郡。他们不和我翻脸,是想熬过这一段时日。我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整顿吏治。”

“我能做的,就是削几根烂枝烂叶,震慑一下心思各异的众臣。让大梁官场风气稍微好转,也能让百姓们稍稍喘口气。”

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会带来混乱和难以预料的后果,现在不是时候。也轮不到她这个南阳郡主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