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564)+番外

忙了一个多时辰,纪尚书才喝口茶,休息片刻,顺便向郡主诉诉苦:“郡主今日亲自来户部,也亲眼瞧见了。老臣掌着户部,着实艰难。这几年,国库收的税赋,一年不如一年。要用钱粮的地方,却越来越多。户部捉襟见肘,根本支应不起,寅吃卯粮是常有的事。”

“各衙门根本就不体恤,一个个伸着脖子来要银子。老臣恨不得种几颗摇钱树才好。”

姜韶华满面同情之色:“纪尚书确实辛苦。”

纪尚书长叹一声:“老臣年岁也不小了,再撑个三五年,等皇上主掌朝政了,老臣就打算致仕,回祖籍养老,过几年松快日子。”

纪尚书其实不算太大,今年六旬,看起来却比戴尚书还要苍老。可见户部尚书操心劳力,确实不易。

姜韶华轻声道:“纪尚书掌管国库钱粮,是大梁肱骨重臣,也是皇上最信任之人。有纪尚书在,皇上才能安心静养。可别说这样的丧气话。”

六部衙门各司其责,户部尤其重要。户部尚书可以平庸些,却一定要是天子信得过的人担任。纪尚书就是这样一个人。

论才干,中上之资。论忠心,却是一等一的。要是纪尚书告老致仕,一时还真找不出能替代纪尚书的人。

纪尚书被郡主赞了一通,身心舒畅,正要自谦几句,就听郡主又道:“柔然使者已经被撵走,只怕边境很快就要再起战火。户部眼下要全力筹措准备粮草,以备战事。”

纪尚书皱眉长叹:“不瞒郡主,公主殿下和亲一事,老臣绝不同意。不过,边军真要和柔然骑兵打仗,京城还要派兵增援,便需要大笔钱粮。老臣今日心情浮躁,就是在为此事发愁。”

姜韶华看着纪尚书:“边关要备战,南阳郡敬献二十万石军粮。”

二十万石?

纪尚书不大的眼睛骤然亮了,面部表情肉眼可见地热切起来:“郡主说的可是真的?”

姜韶华微微一笑:“本郡主一言九鼎,说话什么时候都算数。”

纪尚书激动得直搓手指:“这可太好了!这么多军粮,大大解了户部燃眉之急。”

“到时候,本郡主令人直接送粮去边军。”姜韶华道:“省了来回运粮的麻烦,也能少些消耗。”

纪尚书连连应是,一张老脸都快笑出花了:“郡主慷慨大度,老臣一定亲自上奏折,为郡主请功。”

纪尚书很是上道,这是要为姜韶华扬名。

姜韶华含笑道:“本郡主也不说那些无用的客套话。本郡主献粮,一来为解户部之急为皇上分忧,二来是要支持边军打仗。如果能借此扬一扬名声,再好不过,多谢纪尚书。”

傍晚的时候,纪尚书满面春风地送南阳郡主出了户部衙门。

刑部戴尚书正好落衙回去,见了这一幕,不由得嘀咕:“这老东西,平日里对谁都臭着一张脸。今日对郡主倒是客气。这么老远都能看出脸上在笑。”

隔日大朝会,戴尚书便知是怎么回事了。

纪尚书上了一道为南阳郡主请功的奏折。勉强撑着龙体上朝的太和帝,听闻此事眉头舒展,大大赞扬了姜韶华一番。百官们纷纷张口称颂。

二十万石军粮!整整二十万石!

还是南阳郡直接送去边军。也就是说,南阳郡要肩负运粮送粮之责,路途上的消耗一应都由南阳郡负责。

姜韶华微笑而立,身形似在瞬间高大了许多。

第522章 私心(一)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姜韶华敬献二十万石军粮给边军,还要负责运粮送粮。如此慷慨忠义,便是一直对南阳郡主巡查六部不满的官员们,也被齐齐堵上了嘴。百官之首的王丞相,当着众臣的面,冲姜韶华躬身拱手:“臣代十万边军,谢过郡主。”

这一段时日,姜韶华和王丞相的关系大为缓和,闻言笑道:“王丞相快快请起。我南阳郡别的没有,就是粮食富足些。今年秋收大丰收,有些余粮,献给朝廷理所应当。”

南阳郡何止粮食富足,兵力同样富足,有铁矿有马场,还有源源不断涌入的流民充实人口。北地明珠的盛名,早已传遍大梁,朝堂官员们人人都有耳闻。

当然,郡主做事也确实敞亮。扪心自问,换了自己,便是粮食再富足,也未必舍得献出这么多做军粮。

张尚书戴尚书等人心里暗自揣度。不管如何,就此事而言,朝堂上下都要承南阳郡主的人情。

散朝后,太和帝留下姜韶华说话:“韶华堂妹慷慨解囊,解了为兄燃眉之急,多谢堂妹。”

姜韶华微微一笑:“堂兄说这话,可就太见外了。我姓姜,是姜氏郡主。我的一切,都来自堂兄的恩赐和支持。我献些军粮,又算得了什么。”

人心都是肉做的,年轻的太和帝心肠尤其软一些。这些时日,姜韶华费尽心思稳住朝堂,巡查六部,弹压众臣,没有私心,一派忠心,太和帝都看在眼里,焉能不动容。

他深深凝视姜韶华:“兄妹之间,有些客套话确实不必多说。总之,你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朕心里都清楚。韶华堂妹,日后有朕一日,就无人敢动你的南阳郡。朕保你一世尊荣富贵。”

姜韶华立刻拱手谢过天子恩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心中却如冰雪般冷静。

她要的一切,都要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能依靠别人。

别人能给你,就能再收回去。她再不愿被任何人摆布自己的命运。

姜韶华还要继续巡查户部,很快便告退离去。太和帝令王舍人代为相送。王瑾默默送姜韶华出宫,在宫门处停下,低声道:“郡主献出这么多军粮,南阳郡不会因此缺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