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590)+番外

姜韶华默然不语。

何止王丞相安国公斗个不停,后宫里郑太皇太后和李太后也不消停。太和帝身边的几位中书舍人,更是各怀心思。

大梁朝堂就如一盘散沙,想捏紧往一处用力,谈何容易。

“郡主要不要再去京城?”宋渊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在京城,郡主可以影响左右皇上和朝堂。待在南阳郡,到底离朝堂远了。我们能及时收到消息,却无法做出有效应对。”

姜韶华微微叹了口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一个南阳郡主,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有什么理由再去京城?”

“先等一等吧!”

等什么?

宋渊看着蹙眉不语的郡主,默默闭上嘴。

……

边军起战火的消息,在数日之后传到京城。

君臣听闻此事并不慌乱,纷纷庆幸早有准备。

安国公直接张口为范大将军请功,被王丞相拦了下来:“这才打第一仗,有功劳且先记下。等战事结束了,再算军功重赏不迟。”

太和帝点头:“王丞相言之有理。”

安国公本来就是为范大将军张目,顺水推舟地领命:“是,臣先将这一战功记下。”

紧接着,众臣便商榷讨论增派援军一事。

此事在年前就定好了,由宋将军带领士兵前去边军支援。原本要派四万士兵,现在打了一场小胜仗,便有臣子进言,援兵其实不必派那么多,派个两万士兵前去也就足够了。

大军一动,就要钱粮。国库空虚,自然要省着些用。

纪尚书自然不会反对这个提议。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安国公一力主张派四万援兵。吵了半日,此事都没定下。

太和帝被吵得头痛,回寝室后,叹了一声,心里暗想,朕确实不及堂妹。之前姜韶华在朝会上,压得众臣个个老实不敢多嘴。现在朝堂争执吵闹的风气又慢慢恢复了,弊端也就来了。

凡事都要争个高下,政务拖沓。

争论了几日,终于定下宋将军领两万士兵增援。结果,宋将军出发没几天,边军第二封战报就来了。

这一次,边军被诱主动出兵,结果大败了一场,死伤三千多士兵。边军刚刚振作的士气,被这一场大败一扫而空。

刚轻松没几日的朝堂,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沉闷。

安国公再次上奏折,请朝廷增派援兵。

太和帝立刻允了安国公所请,增派两万援兵。

只是,援兵也不能一蹴而就,立刻到边军。按着正常行军,得一个多月才能抵达。

接下来,边军的战报如雪片一般飞至京城。

第546章 流言(一)

柔然骑兵倾巢而出,如狼似虎,无比凶狠。

边军小胜进而大败,之后便是一连串的败仗。范大将军也算有几分能耐,并未因打败仗一溃千里,积极收拢将士守城,背靠着司州高大结实的城墙,勉强守住了司州。

在这其中,也有些出人意料的战功。譬如送粮前去司州的南阳军,在最初的遭遇战中抵挡住了柔然骑兵,主将于崇还斩杀了柔然一名大将,振奋士气,立了大功。

只可惜,之后数万柔然骑兵冲击司州,边军死伤颇重士气低落。南阳军再厉害,也只有四千精兵,未能力挽狂澜,只能和边军一同退守。

之后的守城战中,南阳军的表现十分耀眼,屡立战功。

柔然骑兵一分为二,半数围住司州,另外一半四处掠劫。司州境外的几个小县城都遭了殃,再次重现了被屠戮烧杀一空的惨状。就如当日的彭城一般。青壮的男子女子纷纷被掳走,具体数字根本无法统计。

战报上的内容,惊心怵目,朝堂众臣开始人心浮动。竟有人暗中开始传言,当日就该应了柔然可汗的和亲,给宝华公主多陪送些嫁妆,如此总比倾尽国力打仗死伤无数将士百姓强得多。

再这么打下去,若是边军溃败,整个北方就会被柔然骑兵肆意践踏,国土沦丧,江山飘零,这都是谁之过?

宝华公主不愿为国朝平安远嫁,还有那个野心勃勃坚持不和亲的南阳郡主……

这些不知所谓的流言,从朝堂飘到了宫外,又悄然传进宫廷。似乎有一双或几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短短几日间,便传到了所有人耳中。

“荒唐!”

昭和殿内,年轻的太和帝面色铁青,勃然大怒:“和亲一事,是朕坚持不应,也是朝堂文武众臣商议过后的结果。怎么能怪罪到朕的长姐身上?和韶华堂妹又有什么干系?”

“一定是人在暗中兴风作浪,意图搅乱宫廷朝堂,令人心浮动。”

一旁的中书舍人们,立刻纷纷拱手张口:“皇上请息怒!”

“恳请皇上以龙体为重,不要如此急躁愤怒。”

“流言不过是小事,臣立刻就让人彻查宫中内外,看看到底是哪个不修口德的暗中造谣生事。”

太和帝看向目闪寒光的郑宸,点点头:“好,朕将此事交给你。朕给你五日时间,给朕找出滋事之人。”

郑宸拱手领命。

去岁郑宸“病”了一场,在安国公府养了大半个月。自那之后,郑舍人说话行事愈发沉稳。

王瑾慢了一步,不由得暗暗扼腕。

就在此时,葛公公悄步进来,低声禀报:“启禀皇上,宝华公主在外求见。”

想也知道,这流言已经传到宝华公主耳中了。

太和帝叹口气:“请长姐进来。”

几位中书舍人,识趣地拱手告退。在退出去的时候,和眼睛微红面色憔悴的宝华公主打了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