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皇太后冷哼一声:“那一日过后,就再没人见过他。哀家打发人去郑家内宅,范氏一无所知。”
“他定然是逃出宫后就易容改扮,早就逃出京城了。”
一旦出了京城,可以往四面八方逃窜。以郑宸的能耐,只要他不露面耐心躲藏起来,便很能抓住他。
知子莫若父。
安国公用肯定的语气说道:“他不会一直躲着,说不定,他会逃去边关。姑母派人延着司州的方向去找找看。”
郑太皇太后眉头动了一动:“你的意思是,他会去投奔范大将军?”
范嘉宁是范大将军嫡亲的孙女。郑宸这个孙女婿前去投奔,确实有可能。
边军现在还有六七万精兵,郑宸若是能策反范大将军,边军倒戈反了朝廷,到时候可就是祸及江山了。
郑太皇太后想及此,火冒三丈,脑仁疼得直抽抽,破口大骂:“看看你养的好儿子。郑家要被他连累的家破人亡。”
安国公被骂得面色如土,心里却想,郑宸五岁就进宫做了太子伴读,哪里是他养大了儿子。分明就是郑太皇太后养大的孽障。
这等话说出来,只怕会气死郑太皇太后。安国公哪里敢吭声。
郑太皇太后骂了足足一炷香功夫,累得气喘吁吁。赵公公忙扶着主子坐下,又伺候主子喝了半碗温水。
安国公低声道:“我这就让人送信去司州,提醒范大将军,只要发现这孽障行踪,就捆了送回京城。”
最好的结果,就是用郑宸一条命,换来郑氏一族的平安。
郑太皇太后阴沉着脸道:“动作要快。眼下皇上丧事没办完,谋逆宫变一案也未开始审理。趁着这段时间,抹平这桩祸事。”
安国公犹豫片刻,低声叹道:“只怕姜韶华会紧盯着此事不放,一并铲除郑家。”
“有哀家在,她动不了郑家。”郑太皇太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哀家自有办法说服她。此事你不必管,好好养伤。”
……
傍晚,众臣就着凉水吃起了馒头。
一个内侍悄步过来,低语数句。
姜韶华不动声色,略一点头,示意自己知晓。那个内侍,便又悄悄退下了。
宫里的内侍,不乏眼明心亮之辈。眼见着郡主大权在握风头极劲,有心思活络的已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给姜韶华通风报信。
短短几日间,姜韶华便多出了许多耳目。
郑太皇太后和安国公独处密议……还能密议什么?
无非是要商量以什么样的好处堵住她的嘴,让她放过郑家。
范贵太妃拉着平王的手过来,轻声道:“颢儿想和郡主待在一处。”
姜韶华无可无不可,随意点点头。
姜颢立刻在姜韶华身边坐下。馒头不好吃,他平日不爱吃,此时也不嫌弃,吃得很起劲。
范贵太妃没话找话说:“郡主以后会长留京城,不如就在宫里住下,也省得每日跑来跑去。”
第610章 拉拢(一)
姜韶华没有搭这个话茬,慢慢吃着手中的馒头。
范贵太妃有些尴尬。
只是,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拉拢示好姜韶华,她绝不能轻易放过。在她看来,姜韶华对朝政极有野心,对权势志在必得。她接下来要说的话,必能打动姜韶华。
范贵太妃调整表情,露出一个哀戚的神色来,声音压得很低:“郡主救了我们母子性命,我心里感激不尽,定是要报答郡主的。”
“平王年幼懵懂,待日后继承皇位,需要有人辅佐朝政。只要郡主肯长留京城,这辅佐之位,谁也争不过郡主。我们母子,都会鼎力支持郡主。”
说着,扯了扯姜颢的衣袖:“颢儿,快和你堂姐说,请你堂姐以后长留在宫中。”
姜颢吃馒头吃得起劲,根本就没听清亲娘在说什么,胡乱点点头,猛咬一口馒头,然后就被噎着了。
范贵太妃:“……”
冷眼旁观的姜韶华,迅疾伸手,在姜颢的后背上重重拍了一拍。姜颢被拍得咳了几下,吐出一大块馒头,终于能顺利喘息了。
姜韶华淡淡道:“别着急,饭要一口一口慢慢吃。有多大的肚量,就吃多少。免得吃噎着或是吃撑了。”
话中有话,另有所指。
姜颢不懂,范贵太妃心思细腻敏锐,却是一听就懂。被讥讽得耳后火辣辣的,下意识地抓紧了姜颢的手。
姜韶华目光一掠,淡淡提醒:“太妃手劲太大,抓疼平王了。”
范贵太妃回过神来,松了手。
姜颢左手重获自由,高高兴兴地捧起馒头。刚才吃噎着了,这回他放慢速度,小口小口吃。
姜韶华轻声夸赞:“平王虽然反应慢些,但是心思澄澈,听得进劝慰。比那些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强多了。”
范贵太妃绝不肯对号入座,顺着姜韶华的话音道:“郡主说的是。平王是个孝顺听话懂事的孩子,谁真心对他好,他就会真心待谁好。他一直很喜欢郡主,郡主以后拿他当亲弟弟便是。”
绕来绕去,还是要让姜韶华全心辅佐姜颢。
当然,范贵太妃是以恩赐的态度说这番话。皇权赫赫,谁不想站在龙椅旁执掌大权?姜韶华再厉害,到底是女子,想站上那个位置,会有许多阻力。她和平王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姜韶华对范贵太妃的心思洞悉了然,似随口应了几句:“过些时日,藩王们便会陆续进京入宫。以后什么形势,现在不好说。我留不留在京城,也得看日后情势如何。太妃不必心急许诺,静观其变便是。”
范贵太妃心里一紧,语气有些急促:“东平王父子谋逆,收买季太医谋害皇上,这是满门都要被抄斩的死罪。淮阳王和武安郡王,说不定也暗中参与了此事,有合谋之嫌。等他们到了京城,都该仔细问审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