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829)+番外

卢若华遥想着长姐的风姿,心旌摇曳,不胜向往。

可惜,她还在守父孝,来书院读书都属于不太妥当的举动。去京城是不可能的。少说也得再等两年多。

卢若华一脸遗憾,李颖看在眼里,不由得一笑:“以后时间长着呢!或许要不了多久,皇上便会召你们兄妹一同去京城了。”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一直将梅姨娘母子三人留在南阳郡。

换了李颖自己,也会这么选择。

卢若华兄妹虽是皇上的亲弟妹,到底都姓卢,一直安置在南阳郡,也没人会说什么。便是范阳卢氏,也不会跳出来为卢若华兄妹两个打抱不平。

卢氏出了一个平州刺史,现在还有一个考中了女进士去了礼部观政的卢青青。皇上对卢家委实不薄。卢家哪里敢给皇上惹麻烦,巴不得卢若华兄妹都老实些,别去京城给皇上添乱。

卢若华还年少,想不到这些,只为不能和长姐相聚而遗憾。

隔了几日,恰巧正逢书院休沐。

卢若华坐马车回了南阳王府。

如今的南阳王府,比起以前冷清了许多。郡主去了京城,还带走了陈长史祖孙马耀宗汤有银杨政,王府里诸事现在都由冯长史拿主意。

梅姨娘一直在为卢郡马守孝,基本不出院门。卢颖也没再去府学,每日在府中守孝兼读书。

卢若华对亲爹“急病离世”的内幕一无所知,见亲娘和兄长每日茹素十分自苦,颇有些心疼,私下里嘀咕道:“爹走了也快一年了。便是守孝,也能悄悄吃些肉。又没人跑我们饭桌上来瞧。”

梅姨娘瘦了一些,神色柔和,气色倒是更好了。曾经低眉顺眼,如今也能挺直腰杆,舒展眉头,说话时唇畔含笑:“你们两个都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吃什么只管吃。我本就不爱吃肉,吃些素食就行了。”

卢若华劝不动亲娘,又来劝兄长:“哥哥应该去府学读书了。整日闷在府里,一个人读书,没什么趣味,进步也慢。”

卢颖看了一眼傻妹妹,轻声道:“我又不用考功名,书读得好些差些,没什么要紧。”

长姐做了大梁天子。

他这个同父异性的胞弟,太过出众耀目了,反而不美。最好就是平平无奇,不惹人注意,就这么默默地待在王府里。

便是想有些作为,也得等到长姐彻底坐稳龙椅,掌控了朝堂和宫廷。到那时,或许他会有机会走出南阳王府吧!

卢若华怔了片刻,慢慢品味出了一些意味:“那我是不是也该留在王府里,不该再去叶县女子书院?”

卢颖笑了笑:“这倒不必。我和娘留在王府里,便已足够了。”

第768章 南阳(三)

卢颖哄走了性格天真有些傻气的妹妹,私下里嘱咐梅姨娘:“娘,妹妹心性单纯,藏不住半点心思。在她面前,说话要格外留神,万万不可让她知道父亲病逝的内情。”

梅姨娘点点头应下。

事实上,卢玹急病离世一事,知道的内情只有寥寥几人。还有些人,隐隐猜到些内情的,譬如南阳王府的几个属官,口中从来不提半个字。就是到了私下里,也从不议论此事。

范阳卢氏,也没人追根问底。

卢玹就这么彻底消失在王府,彻底离开了梅姨娘的生活。

现在没人辱骂她,更没人动手打她,梅姨娘的日子闲适又舒心。不出院子也无妨,反正她以前也不出去。

唯一的遗憾是儿子也坚持留在王府里守孝,不肯去府学读书。

梅姨娘忍不住低声道:“你在王府里守足一年也就是了,以后还是去府学读书吧!大好的岁月,这般消磨,实在可惜。”

屋子里只有母子两人,说话无需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卢颖轻声道:“娘,我读书再出众,也不能考科举了。”

是啊!卢颖不是姜氏血脉,却是天子胞弟。这样的身份,科举之路是行不通了。以后要出仕当差,要走的也是天子恩荫的路子。

对卢颖而言,能让长姐姜韶华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梅姨娘和卢若华,也一样是靠姜韶华的庇护过日子。投天子所好才是最要紧。

梅姨娘见儿子心思正主意清明,只得作罢。

卢若华在王府里小住几日,很快又回了叶县女子书院。走之前立下雄心壮志:“等过三年,我满十四岁了,也去京城考女科。我也要考女进士,和陆真一样进宫当差。”

傻丫头,就是考中了,也不可能和陆真一样。

梅姨娘心里唏嘘,面上满是是温柔宠溺的笑:“好,娘等着你有出息的那一天。”

待卢若华走后,母子两个依旧关起门来过日子。

冯长史也不由得暗暗赞叹。梅姨娘卢颖母子两人,实在知情识趣知进退。在拨用度时,冯长史痛快地将梅姨娘母子的月例用度都翻了一倍。

这等小事,冯长史都不必禀报皇上,自己便能做主了。不过,冯长史行事仔细,大事小事都习惯了写信禀报。

正提笔给京城那边写信,长随匆匆来禀报:“冯长史,亲卫营和南阳军营都派了人来。”

亲卫营的精锐大半都去了京城,留下的人手约有八千左右。南阳军也有四千多兵力。养这么多兵,每年都要耗费大批钱粮。

按着平日规矩,一次拨足三个月的军费。这是又到了来领军费的日子。

冯长史放下笔:“请他们都进来。”

南阳军来的是李铁李将军。

亲卫营的三大统领都去了京城,各自留了心腹留守。一营二营三营各自都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