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830)+番外

冯长史见了他们四人,看了他们报上来的军费数字,眉头略略一皱,先对李铁道:“李将军,南阳军又招募新兵了?”

李铁搓着手,讨好地笑道:“是。于将军打算在两年之内,令南阳军兵力翻一倍。日后为皇上出兵效力。”

亲卫营这边,也在不停招募新兵,扩充兵力。

兵力充足当然是好事。皇上人在京城,根却在南阳。南阳郡兵力充足,反过来对京城驻军也是一种震慑。南阳军和亲卫营扩充兵力一事,都是得到皇上默许的。

不过,这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些?

冯长史有些头痛:“你们只想着扩充兵力,有没有想过养兵要消耗多少钱粮?王府今年收的税赋,快支应不起了。”

李铁厚着脸皮笑道:“博望不是还有一座银矿吗?多挖一些就是了。人手要是不够,我们南阳军来想法子。”

冯长史气乐了:“说得倒是轻巧。挖了矿石要冶炼,要消耗大批人力物力。再者,也不能无限制地开采,市面上银价会受到冲击。米粮的价格也会随之浮动。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你们懂不懂?”

李铁摇头,表示自己不懂。

另外三位亲卫副统领,也纷纷摇头,表示自己一窍不通。这些操心劳力又消耗脑力的事,非冯长史莫属。他们只管张口要银子要米粮要兵器要战马。

冯长史看着眼前的四个讨债鬼,好心情一扫而空,板着脸孔道:“你们在府中安顿住下,等户房核算账目,过几日再发军费。”

李铁等人纷纷点头,将难题抛给无所不能的冯长史,然后各自愉快地离去。

留下冯长史,对着一堆数字头痛。

南阳王府家大业大,开销也实在太大。郡主去了京城做了天子,再没回来过。陈长史也走了,将这一大摊子都留给了他。他肩上担负着千钧重担,真是时刻都绷着一口气。

这边军费的问题还没解决,那边十四县又冒出了新问题。

如今北地流民,纷纷涌来南阳郡。各县收容的流民,已经达到了一个极惊人的数字,超过原本的百姓了。

流民的安顿是头等大事,县衙要划拨土地,没有良田就要开荒。在流民能开垦土地种出粮食养活自己之前,县衙至少要养活这些流民半年到一年。

各县令纷纷叫苦不迭,写来的公文基本都是要钱要粮食要支持的。

冯长史忙起来,火气蹭蹭,少不得瞪眼珠子骂人。接连几日,就连王府上空的鸟雀都得绕过户房上空。

此外,还有诸多来南阳王府投拜帖的。大小官员各地世家望族皆有。冯长史还得抽空看一遍,有的得亲自见一见。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

沈木和闻安也一样忙碌。王府里有品级的正经属官,就剩三人。冯长史忙得脚不沾地,自然要差遣他们两个。

沈木将儿子和女婿都带进了工房做事,闻主簿也没客气,将儿孙也都带来跑腿。等历练两年,就能正式当差了。

这样一片忙碌中,熬过了五月,进了六月初夏。

这一日,冯长史收到了一封豫州来信。

第769章 南阳(四)

被派去豫州做刺史的陈县令,现在应该改口叫陈刺史了。

陈刺史在四月接到朝廷调令,立刻收拾行李启程去豫州,在路上行了一个多月,才到豫州。算一算时日,这是到了豫州就立刻写了信回来。

这封信写的十分厚实,足足有六页。

冯长史放下公务,仔细地看信。

陈刺史在信中,详细描述了豫州现在的情形。被豫州乱军祸乱过的郡县,实在凄惨。有许多百姓家中男丁被强征去当兵,或死在了乱战里,或被朝廷大军俘虏。家中少了男丁的,耽误了秋收春耕,今年怕是要饥荒。这还算好的,更惨的是被抓去修城墙的百姓,被拖上城头送死的老弱妇孺,还有死于乱军践踏的女子……

豫州经此大乱,到底死了多少人,根本无法统计。粗略算来,不会少于三万。豫州的人口,锐减了十分之一。

比人口锐减更可怕的,是人心动荡不安。有许多豫州百姓,抛了家业往外逃,成了流民。

流民若是无处安身,很快就会成为流匪。流窜到哪里,哪里就会乱起来。

陈刺史去的时候,就预料到情形棘手,还特意从亲卫营“借”了五百精兵。写信回来,是因为五百精兵不够用,还得继续“借”兵。

另外,豫州缺粮,更缺粮种。朝廷那边,肯定会拨粮拨银子。南阳郡这里再能支持一二,最好不过。

当年卢琮任平州刺史的时候,南阳郡出人出粮出力出银子,花费无数。到了陈刺史这儿,冯长史更没二话,肯定要“支持”。

接下来,又是忙得人仰马翻。

三天后,熬得双目通红的冯长史,调拨出了十万石粮食和能供二十万亩良田耕种的粮种,又拨了十万两现银。然后再从亲卫营调派一千精兵,将粮食和银子送去豫州。这一千精兵,自然也就留在豫州,听候陈刺史差遣。

朝廷衙门多规矩多,事事都要章程。要办妥这些事,少说也得一两个月。到冯长史这儿,钱粮都归他管,现在连亲卫营也都他管着。办事效率高了几倍不止。

由此,也可见天子对他的信重。

他这个王府长史,如今就是南阳王府实际上的掌权人。诸事都有先办后禀的权利。

人生在世,遇到这样的明主,给他这样的权柄和信任。他和陈长史一样,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

陈刺史一共写了三封信,一封送到了南阳王府。另外两封送到了京城。一封给自家亲爹陈长史,另一封则是给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