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853)+番外

王瑾被骂惯了,半点不恼:“父亲今晚心浮气躁,莫非是为了出银子修河堤一事?”

王丞相被噎了一下,忍不住一声冷笑:“皇上只说许一个国公之位,又没指名道姓让王家出银子。”

王瑾看着王丞相:“李太后拿出体己私房,换来满朝赞誉和美名,河堤边还要立一道石碑。”

“卢家崔家各修五十里河堤,换了伯爵之位。”

“现在皇上连国公都许了出来,父亲不要,莫非是想等被别家抢去了,再后悔不迭?”

王丞相被儿子刺中痛处,顿时恼羞成怒:“本丞相不发话,谁敢上这份奏折?”

王瑾道:“这可不好说。以我看,董尚书今日跃跃欲试,颇有上奏折的意思。”

王丞相冷笑:“董家起家不过十余年,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杨尚书丁尚书也有为皇上分忧之意。”

“他们两人根基浅薄,还配不上国公之位。”

“对了,张尚书好像也有意上奏折。”

王丞相:“……”

第790章 退场

王丞相神色阴晴不定,在气得怒发冲冠和痛骂儿子一顿间徘徊不定。

王瑾显然是这世间最了解亲爹的人,阴阳了一番后,又放软了语气:“已经到了眼下这地步,能平安退场,修一百里河堤,换一个世袭的国公之位,有何不好?”

“朝堂里眼热羡慕的臣子一大把,皇上都不理会。可见,这份优容就是留给父亲的。”

“父亲明日就上奏折,落个君臣相得相惜的好名声,再划算不过。难道父亲真要等到皇上不耐了,亮出长枪来?”

“太皇太后厉害了一辈子,现在是什么光景?”

“我们王家势力再庞大,也是臣。父亲一直是大梁忠臣,去岁宫变都挺住了,没向逆贼弯腰低头。皇上登基前,亲自来过一回,父亲当日也表示了支持,有了从龙之功。将来父亲必然留名青史,后人敬仰。父亲可别一时意气,走错了路。”

王丞相深深地呼出一口浊气。

是啊!他王荣是叱咤朝堂几十载的大梁丞相。或许有些贪墨和弄权的恶习,但是,大节是丝毫不亏的。先不说王家生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只说他自己,也不愿走到那一步。

不能进,唯有退。

王瑾走到书桌边,铺好空白的纸张,不急不缓地研墨。

王丞相再次深呼吸口气,也走了过去,提起笔蘸墨,然后落笔。

王瑾也不乱看,专注研墨。

王丞相已经许久没亲手写过奏折了。写完后,看了一遍,有些不满意:“我年岁大了,落笔无力。你来代笔,抄一份新的。”

王瑾应一声,从王丞相手中接了笔,再铺一张纸,笔尖游走,很快抄录了一份。

结果,王丞相又不满意,嫌儿子书法平平。王丞相将王瑾撵到一旁,自己再写一份新的。就这么折腾到将近四更天。

王瑾随王丞相折腾出闷气。

到底还是亲爹心疼儿子。王丞相张口道:“都这么迟了,你快去睡个把时辰。”

每日天一亮就有小朝会,刨去路上耗费的时间,也就只能再睡一个时辰了。

王瑾点点头,带走了王丞相亲手写好的奏折。

走到门口时,身后忽地响起王丞相的声音:“等一等。”

王瑾停下脚步,转头看过去。

王丞相道:“奏折留下,明日我自己进宫面圣。”

明亮的烛火下,王丞相的面容瞬间苍老了许多,像是被这份奏折抽干了所有的精力:“有了国公之位,本丞相也该主动辞仕了。”

王瑾有些心疼老父亲了,转身回去,将奏折给亲爹,低声道:“父亲打算什么时候进宫?我明日一早先禀报皇上。”

王丞相一肚子邪火闷气,瞪了过去:“老子行事,不用你管。你滚回去!”

王瑾只得麻溜地滚了。

王丞相看着紧关的房门生了一会儿闷气,然后,便是悠长的叹息。

……

隔日一大早,天刚亮,王瑾就进了宫。

到底年轻,熬了大半夜,依然精神奕奕。

在小朝会开始前,王瑾先一步去见天子,禀报了王丞相今日要进宫面圣一事。

姜韶华眉头松了一松,微笑了起来:“朕也有一年多没见王丞相了。此次丞相进宫,朕得和丞相好生说说话。”

王瑾拱手应是,也不多言。

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何必多说?

只要王丞相肯退,大梁朝的权利平安交接,天子自然会给王丞相体面。

小朝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孟三宝来禀报:“启禀皇上,丞相大人进宫觐见。”

姜韶华故作讶然:“丞相一直在府中静养,今日怎么忽然进宫来了?”

朝中众臣们十分配合,纷纷表示惊讶和喜悦。董尚书善解人意地主动提议,小朝会暂停片刻,他们去昭和殿外迎一迎丞相大人。

君臣有别,姜韶华身为天子,不便纡尊降贵去迎臣子。董尚书等人前去,就合适多了。

姜韶华笑着应允。

陈长史不在,众臣以董尚书为首,一同迎出了昭和殿。

王丞相一年多没进宫,此时只身进宫,缓步而来,目光落在昔日一众同僚的脸上,恍然如隔世。

王丞相叱咤风云的时候,董尚书还只是个礼部侍郎,杨尚书丁尚书也没露头,如今都是一部尚书了,各自神色从容,显露出朝堂重臣的持重沉稳。

王丞相没有露出心中唏嘘,冲众人拱一拱手:“你们怎么都出来了,倒让本丞受宠若惊了。”

董尚书忙笑着拱手道:“丞相今日进宫,我等心中不胜喜悦,出来相迎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