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就在殿内,丞相大人请。”杨尚书恭声接过话茬。
纪尚书张尚书都插不上话。
由此可见,天子党真正占据了朝堂。张尚书被一再排挤,纪尚书则是眼明心亮,不和董尚书杨尚书等人争锋。
王丞相心中唏嘘,面上半分不露,从容迈步进了昭和殿。
第一眼见到的,便是身着龙袍的女帝陛下。
姜韶华登基前去过王家,之后一直待在宫中。王丞相和女帝陛下打交道,主要靠王瑾从中来回传口信。
这般四目对视,还是第一回 。
姜韶华没有起身,就这么定定地看着王丞相。
王丞相神色如常,走上前,拱手行礼:“老臣见过皇上。”
姜韶华微笑起身,亲自过来,扶起王丞相:“王丞相身体大好,终于能进宫了。朕心中十分欣慰。”
王丞相借着这一扶之力起身,略略低头垂眼,保持了一个臣子对天子的恭敬:“老臣的伤落了病根,现在左臂抬不起来了。再者,老臣年岁也大了,脑子转得慢,无力再担起丞相之责。”
“老臣今日进宫面圣,有两件事。第一,是辞去丞相之位。请皇上另择能臣,任大梁丞相。”
“第二件事,老臣听闻工部修河堤预算太高,国库空虚,不足以支应。万幸有太后娘娘慷慨解囊,还有卢氏崔氏各敬献五十里河堤。还剩百余里河堤,就都交给老臣。老臣愿为皇上分忧!请皇上成全老臣最后一片忠心。”
第791章 结局
接下来,就是属于天子和王丞相的表演时刻。
天子不舍王丞相就此辞仕,再三挽留。
王丞相对天子的盛情挽留感激不已,不过,辞仕告老的心意十分坚定。
天子无奈之下,只得应允,反复强调,以后王丞相在府中养老,朝中有大事的时候,还得请王丞相操心思虑应对之策。
王丞相欣然表示,自己这一把老骨头,只要皇上需要,他随时都能赴汤蹈火。
再说到敬献百里河堤一事,天子对王丞相的高风亮节大加赞扬,顺便请王丞相监督工部修河堤。理由也是现成的。王家拿出大把家业来,工部就得将这百里河堤修得妥妥当当。要是出了纰漏,岂不是将王丞相的一片忠心打了水漂?
王丞相连连称是,坚定地表示绝不容工部偷懒懈怠。
众臣看了一场大戏,心里暗暗咋舌。
皇上敲打王丞相,真是一点都不手软。王丞相不但要出银子,还得盯着周尚书保质保量地修出牢固的河堤。
当然了,皇上从不白用臣子,当着众臣的面,封了王丞相国公之位。
“大梁朝之前有两位国公,可惜,一个病故,另一个犯了大错,被削了爵位。”姜韶华缓缓说道:“朕封王丞相做宁国公。”
病故的国公不提,被削了爵位的,正是安国公。
宁国公,这个封号听着不错,仔细品味,寓意深远。
宁,有安宁之意。王丞相只要不作妖,王家就能安宁,大梁朝堂也能安宁了。
王丞相感激涕零地谢了天子恩典。
众臣纷纷拱手向王丞相道喜。
王丞相没了往日的跋扈霸道气焰,态度温和地谢了所有同僚,最后还谦逊地来了一句:“我家四郎还年轻,行事有不周全之处,诸位多多包涵。”
董尚书立刻笑道:“王中书令忠心耿耿,年轻能干。我等都自愧不如。”
杨尚书丁尚书纷纷附和。
心情复杂的张尚书,也张口恭贺王丞相一回。王丞相看着一脸晦气倒霉相的张尚书,心中冷笑一声。
该退不退,还四处伸手,就等着皇上腾出空来,剁了你的手吧!
这一日正午,天子留王丞相在昭和殿用午膳,给足了王丞相体面。
待王丞相告辞离去,天子吩咐王中书令:“今日宫中没什么大事,你送王丞相回府。”
王瑾拱手领命,扶着老父亲出了昭和殿。
王丞相步履缓慢地向前,走出宫门后,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
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切,忽然间变得陌生且遥远。
过了今日,他再也不用进宫了。
大梁朝堂有了精明勤政的明君,有众多忠心能干的臣子。已经不再需要他了。
一只熟悉的手,拿着干净的帕子在他脸上擦拭。王丞相这才惊觉,自己竟落了两滴浑浊的泪水。
“父亲,”王瑾终于心疼自家老父亲了:“我们回家。”
王丞相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然后转头上了马车。
昭和殿里,姜韶华长长舒出一口气。
王丞相终于退了!
她用了一年时间,削弱郑家,逼退太皇太后。现在,王丞相也退出了朝堂。大梁朝堂被丞相党太皇太后党占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从这一日起,她才真正成了大梁天子。
可惜,陈长史祖孙两个都不在身边,崔渡还在皇庄里忙碌。这样的喜悦,只得与宋渊分享了。
“舅舅,从今日起,我便可大展拳脚,再无人能牵制我了。”姜韶华目中闪出晶莹的光芒,就像一个得了心爱之物的寻常少女。
宋渊一脸纵容地看着女帝陛下:“是,从今以后,皇上可以放手治理朝政弊病,治理出海河晏清的朗朗乾坤。”
姜韶华舒展眉头,笑得灿烂明媚。
宋渊笑着说道:“是不是该将宝儿公主接回宫来了?”
姜韶华点头:“朕亲自去接宝儿回宫。”
南阳王府离皇宫近得很,出了宫门,骑快马盏茶功夫就到了。可这几个月来,姜韶华硬是狠着心肠,一趟都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