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也值得你开口跟人要,当宝贝一样,”张蕾嫌她不争气,“李明月,你能不能有点出息?”
她们成了前后位,张蕾扭头,生怕明月桌角的花碰到她衣服,一切跟泥土有关的东西她都厌恶,太厌恶了。
明月便把瓶子挪一挪:“我喜欢我的,跟你也没关系。”
张蕾漠然地笑,她不跟李明月计较,她看这个老同学,已经到达一种思维上的新高度。人要成为新的自己,必须打破、摒弃过去的东西。李明月做不到,从她提前离开上海就知道。张蕾难忘上海之行,每每回味,都很兴奋,她回来看什么都不太习惯了,同学、老师,又成了土包子,远远不能满足她,除了赵斯同,她谁也不崇拜了。
再看到乔胜男,张蕾觉得自己可笑,她如此普通,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而已。她以前竟为自己不能得到她的青睐、赏识而苦恼,天哪,她算什么啊,她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当个语文老师,跟一届又一届学生兜售老一套的东西。
张蕾觉得看谁都不太顺眼,无论看谁,她都带着种淡淡的嘲讽。她精神上远离任何人,只期盼和赵斯同交流,上海之行,赵斯同的言谈举止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在看李秋屿来接明月时,感到深深嫉妒:为什么她跟赵斯同不能是这样一种关系?哪种都行,她迫切想和一个看起来光鲜无比的异性产生某种联结。这让她内心躁动,她看着李秋屿那张脸,那个模样,像讨厌李明月一样讨厌他了。如果李秋屿是个丑八怪,人又穷,这样就好了。
“刚才那个是你初中同学吧?”李秋屿跟明月上了车才问。
“哪个?”明月没在意。
李秋屿说:“一直看我们的那个女孩子,我记得她叫张蕾,你们初中就是同学。”
明月道:“看我们了吗?她这学期开学怪怪的,好像谁也看不起,不过她以前在乌有镇也这样,她那时成绩最好,大家很羡慕她,还有点怕她,她性格有点冷。”
李秋屿笑问:“你羡慕她吗?”
“最开始羡慕,后来没什么了,她现在成绩也不错。”
李秋屿没再说什么,他对张蕾有印象,一开始就有,这女孩子看着很安静,像密林里的伏兽,盯着什么。他察觉出她对他有敌意,是种直觉,虽然他不清楚哪里得罪过这女孩子。
那只能是明月“得罪”她了,李秋屿问:“跟张蕾闹过矛盾吗?”
明月想了想:“不算吧,但我们关系也不近,她说话总是居高临下的,好像大家都是傻子,我不跟她一个寝室。”
李秋屿说:“跟同学相处要注意一下,尽量别明面得罪人。还有,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以后念大学了更要注意,跟人交往真诚是很重要,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他说了几个大学校园里的案例,包括最著名的一个案子,明月也晓得。
“新闻上报道他其实很老实,家里还穷,是有钱室友欺负他了,他气不过,一下把同学杀了。政治老师提过这个案子,也这么说的,还教育我们不要随便欺负老实人,要跟同学友好相处。”
李秋屿道:“别信新闻瞎说,有一种人犯罪,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不是什么激情犯罪一下去杀人,他是有预谋的,脑子很清楚,锤子在宿舍放了一周。还有,他不能算穷,这是前几年的事了,他有电脑用,绝对不是穷人。”
明月疑惑:“新闻也不能信吗?为什么要这么写?”
李秋屿道:“新闻本来应该被大众相信,但写新闻的人,有时为了制造噱头,吸引人关注,会颠倒黑白是非,捏造事实。一个又穷又老实的可怜孩子,被人长期讥笑,奋而反杀,这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被他杀害的同学,才是真正的穷苦孩子。即便和同学有点摩擦,没几个人会想去杀人,因为大部分人是有理性也有情感的。”
“这对被害死的人太不公平了,他们不光失去生命,还要被人说成是欺负别人才惹祸的,写新闻这些人的良心呢?”明月很不解,“他们难道不是念过很多书,明白事理的人?”
李秋屿揉揉她脑袋:“受过高等教育,也未必能做人。刚才这个案子里的罪犯,是高材生,一个人拥有知识才能,不代表有正常的人性。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太健康的心理,区别在于如何控制。”他忽生忧心,他忧心的事多了去,钱总是能叫人更自由一些的,李秋屿最近认真思考了几个问题,钱就是其中一个。
他没告诉明月,他委托子虚庄村长,以村支部名义,给了杨金凤一些补贴。公家出钱,杨金凤不会不要,他希望她的亲人能活得稍微轻松些。他尊重杨金凤,宁折不弯,这样的老人,不该一直吃生活的苦。
一辆轿车停在他们前头,乔胜男上了那辆车,不再避讳,李秋屿当然认得这车。赵斯同跟乔胜男的碰面并不多,他弄到了手,便开始节制起来,理由总是充分的,他实在是忙,生意人哪有不忙的?赵斯同对任何女人的兴趣,都不会维持很久,再美丽的肉/体都叫人乏味,更何况,乔胜男没有这个优势。她的思想、精神,赵斯同也没兴趣深究,毫无新意。他不再频繁出现,叫乔胜男饱尝等待的滋味,几乎要怀疑起他,痛恨起他。但只要他出现,态度却不变,依旧贴心迷人,问她工作上的得失,学生们的成绩,关心她最近读了什么书,有没有想看的电影。赵斯同没有寻常男人的庸俗,只想上床,有几个男人会花功夫关切一个女人的灵魂?如果有,那也是为下个步骤上床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