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24)

他没有像在沛县时展现出自己超出年龄的学识,只如刚启蒙的孩童,说话偶尔故意带着叠字,神情也天真稚嫩。

刘邦一直跟在刘盈身边。

他非常不适应刘盈如今的神态,有点反胃。

以前他和吕娥姁常常互相抱怨对方的儿子不像孩童。现在刘盈确实像个五岁孩童了,他又觉得眼睛被伤害了。

刘盈“叔叔”“伯伯”胡乱叫了一圈,每日吃食都不需要刘邦操心了。

刘邦看着自己马车里被吕娥姁塞满的肉干,得意自家儿子真好养活,这些肉干都归自己了。

当刘盈与吏都混熟后,就去找兵卒聊天。

吏都喜爱刘盈,兵卒对刘盈都很客气。

只要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遇见可爱懂事嘴超甜的孩子,都乐意展现出善意的态度。

去咸阳的路途非常枯燥乏味,沛县人原本不属于秦国,他们对咸阳、对真正的秦国有天然的畏惧,心情十分紧张。

活泼可爱的刘盈就像是灰暗中的一点彩色,每当他们看见刘盈,心情都会变轻松。

兵卒带的干粮都不好吃,他们也乐意掰碎了投喂刘盈。

刘盈来者不拒,吃完别人的干粮后,就让他家阿父用车里的肉干做汤,分给同行兵卒吃。

刘邦叹气,看来自己不能独享肉干了。

他同意了刘盈的提议,并比刘盈的提议更慷慨。

刘邦不仅分给兵卒肉汤,与其余吏分享肉干,还出钱向路过的村庄购买新鲜的食物与众人分享。

他甚至往城旦舂的大锅汤里自费多加了几捧粟,说要给儿子树立良好榜样。

城旦舂皆对刘邦父子感恩戴德。

这时,刘盈才去找城旦舂攀谈。

虽然城旦舂都穿囚服,戴刑拘,但每人在囚服里所穿的衣服是自带。

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刘盈已经清楚谁的家境最好,谈吐最佳,找谁聊天,对方不会脑袋一抽给自己难堪。

“伯伯,你是因为何事被罚?”

“唉,我背着粟米去市集换布,一阵风刮过,把我盖粟米的枯草刮到了地上。我没意识到。”

“啊,就这样?”

刘邦解释:“他枯草落下的地方是县衙前的大道。在那里扔垃圾就是犯罪。”

“叔叔,你是因为何事被罚?”

“唉,阿母病了,我去城里寻工做。不小心被人发现。”

“阿父,这是为何?”

刘邦解释:“他无事在城里闲逛,被人举报。”

“姨姨,你是因为何事被罚?”

女子摸了摸被割掉的耳朵,哭诉道:“有人在街上打架,我没去劝阻。可我在店铺里打盹,根本不知道此事啊。”

刘邦淡然道:“见到不义之事不去阻止,同罪。”

刘盈揉了揉脸,挤出一个笑容安抚哭泣的女子。

这些人受了肉刑的城旦舂,罪名千奇百怪。

在田埂上干活时憋不住上厕所摘了片叶子,被人举报摘的是隔壁家的桑叶;

因生病耕地时没有按照最新的规定,把地犁得太浅;

租借官方的牛的时候没有照顾好牛,导致牛送回的时候腰围变小,又赔不起钱;

在见到县令的时候习惯性地多说了几句谄媚话,被县令身旁的隔壁县的官吏举报……

刘邦一一说出了他们犯的是《秦律》中的哪一条律令。

刘盈对刘邦道:“《秦律》是把应该道德规范的事都写入了律令中,希望把黔首的一言一行全部框入规矩吗?”

刘邦揉了揉刘盈的脑袋,没有回答。

他们继续向咸阳前行,刘盈继续与城旦舂们攀谈。

他与表情萎缩低迷,或者神态凶悍狡诈的城旦舂们也攀谈上了。

这些刑徒有伤人的,有盗窃的,有通奸的,有殴打虐待父母的。

如此罪行,在现代也是刑事犯罪,放在后世封建王朝恐怕要处以死刑。

可在秦朝,他们与在地上丢垃圾的、偷摘了几片隔壁桑叶的、没有见义勇为的、在街上闲逛的人一样,都成了城旦舂。

刘邦又一一说出他们所犯《秦律》。

《秦律》严苛又宽容。

一点小事可能会成为城旦舂,犯了大事也只会成为城旦舂。《秦律》中不仅很少死刑,连断肢肉刑都不常见。

刘盈想起各地秦简出土时,学者们对秦简精神的解读。

对大秦而言,黔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不会轻易让黔首丧失劳动能力。

刘盈问道:“阿父,你不是不喜读书吗?居然对《秦律》了如指掌!”

刘邦轻轻弹了一下刘盈的额头:“你阿父我是靠自己的本事考上的泗水亭长。所有秦朝官吏都必须熟悉《秦律》所有条款,无论是见到有人犯罪不罚,还是误判了别人的罪行,吏都会同罪。”

刘盈摸了摸额头,不痛有点痒:“所以沛县的吏才严重不足?”

刘邦把儿子抱起来,在儿子耳边小声道:“六国故土已经很宽容了,几乎不告不究。就算有人状告,交点钱也能糊弄过去。关中十分重视《秦律》,导致关中吏严重缺乏,还要从六国故土征犯过事的吏填充。”

刘邦说起此事时,刘盈也想起秦简中确实有相关记载,秦朝调集东方犯过事的吏去补足关中吏的缺额。

虽然这件事看着很荒唐,怎么还让犯过事的吏继续当吏?实在是太儿戏。

但没犯事的吏不能强迫别人离开家乡,吏犯事后被贬为隶臣,便可以继续充当吏。如果被贵人看中,甚至可以为官。这种事也算是惯例。

现在朝堂如日中天的赵高,曾经就是隶臣。

上一篇: 沈医生他不对劲 下一篇: 凤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