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不从玉(26)
李豫说,“想起上周五早上我在松园一顿吃了四个包子一个鸡蛋,吃完后非常心满意足。”
唐宋把地瓜分成两半,一半的皮撕掉后连盘子一起递给李豫,“分你一半。那天早上没在家吃?”
她没拒绝,尝过一口,挺甜的,然后才回答他的问题,“周四晚上没回去。”
唐宋停下手上动作,“没回去?住哪儿呢?住办公室?”唐宋接着说,“李豫,你那个简陋的办公室,哪儿有可以睡的地方。你不会睡桌子吧?”
她继续吃地瓜,“倒也没有。两张椅子拼起来,凑合一晚。”
唐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言语,看着面前埋头吃饭的人,又觉得这样的才是李豫。
这样的李豫是不会与外地青年老师争抢有限的住房名额,是从来不占身边朋友哪怕是追求者的任何物质便宜。哪怕她每天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在地铁上,哪怕睡在最简陋的凳子上。
她的一头长发还是在美国时留下的,他猜应该是为了省钱。
她今天穿着衬衫,他猜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气势。
她不挑食,他猜应该是从小就懂事养成的惯性。
这样自律自觉又善良的李豫……
李豫见对面一直没动静,问道,“看我干嘛。快吃饭,一会儿我还要回办公室收发邮件呢?”
唐宋又重新动起筷子,“工作邮件?你文章已经投稿啦?”
她微微向前倾身子,双眼环视周围地学生,暂时没有熟面孔,“文章还没投呢。我今儿在课堂干了件震慑小朋友们的事儿。”
她简单复述她的新要求以及收发邮件的deadline。
唐宋听完后,问——“如果有学生发邮件选择开卷考试,学期中途又后悔,你确定不给机会?”
她坚定地摇摇头,“不给。后悔的话,他们可以在第八周把这门课退掉,明年重修。如果错过最后的退课机会,那么不好意思。The last chance is the last.这也是我教他们的社会课。浪费一个两个甚至最后一个机会,就是没机会啦。人在做选择时,还是不要漫不经心的好,选择是要对自己负责的。”
唐宋接着问,“last chance有隐喻在吗?”
李豫有些疑惑,“什么?”
唐宋笑着摇头,“没什么。你这么想挺好的。本来课堂就不是权利对等的地方,老师应该对课堂拥有绝对的权威。现在你考虑到另一部分声音后引入新的选项,已经算是一种妥协。”
他心里波涛汹涌,想得根本不是课堂的那点事。他在想李豫的处事原则,但不敢说出口。
李豫说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可他见过为数不多比自己更律己的人就是李豫。他自己是在大二才意识到自己可以走学术道路。而李豫似乎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为学术做准备。他大学的最后一年,和傅从玉不同,那会儿傅从玉校外实习校外住宿,偶尔回学校参加考试或者准备出国的材料。而他自己因为未来学校已经确定反而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他在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
在这么单调的三点一线间,他居然多次偶遇李豫。说偶遇其实不太准确,李豫几乎没看到过他。
他和同学们走进食堂,看到远处餐桌旁李豫在吃饭。等他打好饭菜,走到刚才记忆中的座位旁边,餐桌上已经换人。
或者是,他走出食堂,从东侧体育场旁边绕道回实验室时,远远看到前方背着书包的李豫。
在或者是,他在学三路上走着,身旁一辆自行车匆匆骑过,他抬头看到的只是李豫的后背和背上的书包。
再后来,他去湾区那边的实验室出差过几次。有次他参加的学术会议就在Berkeley校园,散会后他和同事一起走出会场,看到远处依旧是背着大书包的李豫,她一手拿着咖啡,一手还抱着书,与她导师和两位同学有说有笑地走着。
16|第16章
这让唐宋想到《你的背包》,不同于歌中男孩视角,背包承载着男孩的青春、真情、遗憾和感伤。
李豫的背包是她自己的故事,陪伴着她走过青春、校园,留下勤奋的身影。
他只是李豫和她背包故事的旁观者。
因此,他不敢戳破last chance是否有隐喻。
“吃完饭我们不要走原路回去,那边教学楼多,一会儿全是刚下课的学生。我们绕些路,从体育场西路和学三路回去。”
他如此与李豫说。
她也没有提出异议。
唐宋拿起筷子夹起鱼肉,果然凉了的鱼带着鱼腥味,他又放下筷子,拿起剩余半个地瓜吃起来。
他们端着餐盘向残食区走去时,李豫在数落他,“吃不了就不要取那么多。一块鱼没怎么动,鸡柳也剩下一半,唐宋你太浪费食物。”
他知道李豫不是因为节俭,而是纯粹不喜欢人们浪费,尤其是粮食。
这个认知是他上个月从湾区回波士顿的飞机上晓得的。飞机上,他读到李豫导师和她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是讲南亚某国家的粮食危机,进而预测那个国家随时可爆发的经济危机。文章中有张配图,是他们师生二人实地拍摄,一群孱弱的孩子排队领取非政府组织发放面包的场景。
他真诚的道歉,“抱歉,只此一次,下次不会了。”
李豫看着他,没再说话。
残食区旁边是食堂出入口,一扇关闭的玻璃门被人从外向里推进来,眼看要撞到李豫。
他抓住她的胳膊,把她往自己身边带。
“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推门太急,没注意到里面有人。”一个莽撞的学生,在不停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