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臣九千岁(160)

作者: 山水一半 阅读记录

更令花芜预感不好的是,这座空空的屋子没有透出半点生气。

“你们是刘婆婆家的什么人?”

就在花芜和萧野在门前徘徊的时候,一妇人路过,好心多问了一句。

“哦,大娘,住这的刘婆婆是我的姨婆,我奶奶的妹妹,两人自小情义好,只是嫁人之后,断了来往,奶奶心中牵挂,多方辗转才打听到姨婆住在此处,便叫了我和表哥前来认亲。”

大娘打量了这对表兄弟一眼,“噢……这样啊。”

心里却道:那刘婆婆生着三角眼,塌鼻梁,想不到会有长相这般标致的亲戚。

“哎,可是你们来得不巧啊。”

花芜:“怎么,姨婆出门了吗?”

“嗐,也算是吧,你姨婆出远门了,哎……不会再回来了。”

一方打听,花芜方知,原来刘婆婆竟在半个月前不慎在门前摔了一跤,磕到了额角,血流不止,猝然离世。

热心大娘道:“刘婆婆出事后,她的孙子回来了一趟,简单给她办的后事。”

“烦请细说。”萧野给了她一粒金豆子。

大娘眉开眼笑,继而说道刘婆婆性子内敛,独来独往,不怎么同邻里攀谈交际,大家并不清楚她家里还有什么人。

只不过,她一介清贫寡妇,家里根本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是有人来认亲,也绝不是图她什么。

这个时候回来,还得自掏腰包给她发丧,是个赔钱的买卖。

故而大家虽然觉得意外,却也都没起过疑心。

说到这里,大娘不禁感慨,这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倒是来了不少亲戚。

一大早赶了近一日的路程,却得了这么一个结果。

花芜心中不免失落。

崔淼让他们来找此人,却不知此人早已离世。

或许正如赵学颖所说,山水先生崇尚自然,入了山林隐修,崔淼在这半个月里遁入山林,这才错过了这一重要信息。

而如今这大槐树下的屋子上了锁,也没有再进去的必要了。

因为热心大娘说刘婆婆离世后,她的孙子当着邻里街坊的面给收拾了她的遗物,大部分都跟着埋到了地下。

当时亦有人证明,曾在不久前见过这位少年郎出现在刘婆婆家中。

这么来看,应当确是孙子无疑。

而她的孙子花了几两银子给她治丧,却只带走了刘婆婆遗物中一块最不值钱的石头。

-

一块最不值钱的石头?

花芜站在宏伟的金城河堤上,遥望两岸。

此时并非汛季,河堤下方的分流口只有清清浅浅的水流。

她在想,当初父亲是否也曾站在新落成的昌南河堤上,顾盼渺渺众生。

身为昌南河堤使,他决计想不到,就在河堤落成的一个月后,昌南河堤竟会那般不堪地被雨汛冲毁。

百亩良田,千万人口……

作为曾经的双吕诗社三元老之一,《千秋诗集》的其中一个撰写人,那场灾难一定是父亲最不愿见的景象。

花芜一直相信父亲是冤枉的,可正如萧野来时所说,“人品这种东西,无法保证,当不了证据。”

她又该如何证明呢?

萧野走近,拨开了她被风吹零乱的发。

“你怀疑刘婆婆的死?”萧野问。

“倒也不是,如果刘婆婆手上真的握了什么证据,那便应该和她的丈夫一样,一同死在了庆平十七年。”

花芜缓缓抬头,看着夕阳染红了烟霞,脸上没什么表情。

她在想,当初在火田县第一眼见萧野时,他也是这样站在堤坝上,有种遗世而独立的苍茫美感。

他又为何会有那样的感触?

萧野看着她,那一朵朵绯红的霞映在人的脸上,会生出别样的风情。

可她的脸上,只有凝重。

“只是我告诉过你没有,”红霞装在她的眼里,如同两团燃烧着的烈火,“崔淼让我来找刘氏寡妇时说了,这个可怜的孤寡妇人,在当年的洪灾中失去了丈夫和唯一的孩子。”

所以,她不该有那样一个孙子。

那个人是谁,为什么要带走那样一块最不值钱的石头?

而崔淼让她来找刘氏,是否也是为了那块最不值钱的石头?

-

因所获无果,花芜和萧野并未在昌南县多待,而是连夜赶回了石盘镇,再次路过那棵大槐树的时候,花芜忍不住又掀帘看了一眼。

之前热情地同他们说起刘婆婆家中情况的热心大娘站在自家门前,嗑着瓜子悠闲地追着马车绝尘而去的背影。

“婆娘,看啥呢?”

屋里的汉子走了出来,顺着她的眼瞧去,只见远处一股烟尘。

大娘吐了吐嘴里的瓜子皮,踢了汉子一脚,“还不快去!”

“去……去哪儿呀?”

“报信啊!”

“报什么?”

“真是个孬种,那刘氏的孙子不是叮嘱过我们嘛,若是有人来她家找人认亲戚,就给他报信。还能再赚五两银子呢。”

“你不是刚得了人家一颗金豆么。”大汉搓着胸膛,不大愿意去跑这趟腿。

“傻子,银子哪还有嫌少的!”

第103章 真和庆平

马车从马坪县一路赶回石盘县。

石盘镇多是山道,马车不如马匹便利。

入了石盘县的地界后,两人又重新换回两匹快马,想着同李成蹊商量下对策,便可启程回京。

“白骨填坑”的案子比他们之前想象的更为复杂和重大。

今后的事如何处理?

皇帝面前如何回复?

都是不小的问题。

萧野不想打草惊蛇,但也必须找个合适的理由抹过。

上一篇: 听银 下一篇: 公主新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