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对街小饭馆(22)完結
点点烛火中,热气阵阵。这家卖炊饼,那家卖馒头,更有炸得鲜香酥脆的散子,一口一个,或是与鸡卵同蒸,风味十足。
待与陈莲和沈丽娘告别后,她寻了一处大树荫,将小车推到树下。
这是一棵长势正好的桂花树,树叶茂盛,被雨润得油亮,一丛丛的桂花从枝头簌簌落下,打在她的推车顶上。
这实则并不是个好位置,很靠边。昨日她在码头边又是送辣脚,又是捧果子,与这儿的摊贩们打了照应,才给腾了这么一个地儿。
桂花树挡雨,而推车顶又特意做得延伸出一截,除非刮了大风,否则雨与沾湿了的桂花是落不到沈雁回身上的。
推车底部放了两只泥炉,一只上头是一口扁平的锅子,一只上头摆着好大一口砂锅。
沈雁回掀开锅盖,抓起碗里中的葱花碎撒在上头,“刺啦刺啦”,香味四溢。
砂锅的盖子也开了,里头是从昨夜睡下就熬的猪骨。炭火煨着汤,猪骨上的碎肉与筋头巴脑被炖得落在了汤中。
“好香!”
做工的男人路过小推车,先是被这奇特的摊子吸引,而后阵阵香味往鼻尖钻。
打眼一瞧,是一位模样水灵的小娘子!
“小娘子新来的?我怎么从未见过你?”
男人是码头扛货的脚夫,每日走过这条路不知多少次,别说是哪里摆了摊卖什么,就算是那些摊主家里有几口人,都清清楚楚。
眼前这小娘子长得真好看,就是面生,没见过。
“是啊。今日是第一天呢,大哥唤我沈小娘子便好。”
沈雁回用竹夹子夹起一只煎饺,那煎饺与底部的酥脆“卡”得一声分离开,“这位大哥要试一试吗,不收您钱。”
“这怎么好意思呢。”
男人嘴上这么说,但手却不曾停下。他像是不怕烫似的用手抓过那只煎饺,直接往嘴里送,“呼......嘶,我不讲究的。哇,烫烫烫......你这煎饺真,真好吃。”
男人的手因常年干活,皮糙肉厚的,不怕刚出锅的煎饺,嘴里的皮肉可不行。
那煎饺入了嘴一咬,便有一口浓郁的汤汁往唇齿中迸。汤汁滋味鲜美,吐又舍不得吐,只好抵着舌头,用牙齿嚼。
煎饺外皮劲道,饺底是一层酥脆的壳,酥韧结合,极有嚼头。
新鲜的猪肉馅与白菘丝混合,又鲜又嫩。最让人叫绝的是那一口一咬就迸发的汤汁,香滑烫口。
尝一只,哪能够?
“沈小娘子,这煎饺怎么卖?”
男人砸吧砸吧嘴,煎饺的滋味还萦绕在他的口舌中,久久不能消散。肚子也被这一只煎饺惹了馋虫,咕噜噜地叫。
“八文十只。大哥可以在我这推车下吃,也可以帮您用油纸打包。”
虽说大肉馒头只要三文一只,但这十只煎饺里头的肉可多着呢。不仅嚼起来油香,味道还好。
男人想了想,从怀中翻出八个铜板,往桌上一拍,“那就在你这儿吃吧,你这小食摊还挺特别,竟落不到雨。”
“好勒,您坐下吃。”
沈雁回像是变戏法似的从她那头掏出了一只板凳,摆到了男人的面前。
“霍,还能坐着呢,可太有意思了。”
小食摊延伸的车顶下,有一截伸展出来的木头。虽只有一尺宽度,但足够能摆上碟子,一边也能放上三只小凳。
这么有技巧的设计从何而来。
沈雁回要多多感谢儿时的自己,总是扒拉着电视,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广告。
那电视广告天天让人摆摊创业,做了一个集煎炸烹炒,还能坐人的小推车,其下写字:心动不如行动,月入过万不是梦,赶快拨打电话加盟吧。
沈雁回的小推车除了不能蹬着就出摊外,与那电视广告里头的几乎如出一辙。
她的动作利落又快,数好个数一铲一夹,十只煎饺就被放入碟中,呈到男人面前。
男人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只放进口中,只不过这次他学乖了。
先小心地咬破一个小口子,仔细地吸溜里头的汤汁,再蘸小碟中的醋,一口吃掉。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这煎饺做得真漂亮。”
男人夹起一只煎饺左瞧又瞧,“褶子捏的好,下面的脆壳一点也不焦,怕是汴梁城里的点心,也长这个样子哩。”
夹着的煎饺,饺形规整,个头也比寻常的煎饺大许多,像是夹着一条银鱼。而底部的脆壳,又似冰霜花蔓延。
“李哥你这话说的,像是你去过汴梁似的。”
另一个脚夫哼着曲子,从旁插话,“还以为你去搬货了呢。好小子,原是躲在这吃饺子……哟,生面孔。你小子,最好真是来吃饺子的。”
“我摸着良心说,我真是来吃饺子的。”
男人朝他挥了挥手,“你也来尝尝,鲜得很。”
“得,码头上那几样朝食我也吃腻了。反正这船货还没到,给我也来几个。”
他拉开另一个凳子,“咋卖啊。”
“八文十只。”
“还成吧,来一份……你小子,我倒要尝尝有多好吃,指不定你有坏心眼呢。”
第一位食客才坐下,又吸引了第二位。沈雁回心里头高兴,干活也有劲。
只不过这次端到这两位面前的不止煎饺,还有两碗冒着热气的骨汤。
“可要葱花与芫荽?”
沈雁回端着两碗汤,唇边漾起一抹甜笑。
“这……我们可没要啊。”
“不要钱的。下雨冷,给二位大哥暖暖身子,搭着煎饺吃,嘴里也不干。对了,喝完了还可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