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嫁给未婚夫的兄长(72)+番外

作者: 抱帚忘雪 阅读记录

戚闻渊跟在她身后,安安静静付着银钱。

珈宁看了他几眼。

他没开口多说什么,只继续跟在珈宁身后。

珈宁哧笑一声:“世子今日是打算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散财童子?”

戚闻渊一噎。

他只是不知该说些什么,也正是如此,侯府中人才不愿与他一道出游。

珈宁看出了戚闻渊眉眼间的窘迫,摆摆手笑道:“走吧,去善堂。”

复又踮起脚尖,凑到戚闻渊耳边:“多谢散财童子。”

少女口中呼出的温热气喷入戚闻渊的左耳。

耳中似是翻起了浪。

还是会醉人的浪。

珈宁已经跑开了。

戚闻渊捂着微微发烫的左耳,站在原地,等到二人之间隔了数丈之远,方才回过神来,跟上前去。

一对新婚的夫妇见着谢戚二人的动静。

妻子道:“准是惹他夫人生气了,竟然还顿了这样久才追上去,你可不许这样。”

丈夫道:“那是自然。”

夫妇二人并未刻意压低声线,戚闻渊本就敏锐,自是听得一清二楚。

他赶忙加快了脚步。

待戚闻渊赶至珈宁身侧,却见珈宁望着一处野花:“世子寄回侯府的野草是从何处寻来的?”

戚闻渊道:“驿站的庭院。”

珈宁:“世子还真是实诚。”

若是换了旁人来,只怕再怎么也要给那野草编一出特别的来历。

复又敲了敲戚闻渊的肩膀,佯怒道:“世子果真是不在乎我,只在乎公事。”

戚闻渊:“抱歉。”

珈宁哧笑一声:“说你实诚,你还真是实诚!”

“我从熏风院庭院中摘的花,换你从驿站庭院拔的草,也算是正正好啦。”

那野草虽是寻常,但如今回想起来……

却颇有意趣。

就好似他们凭借两封家书交换了相隔数百里的两地间不同的风。

那颗让人忍俊不禁的野草正如他在她生辰这日带她来真定县。

有些出乎意料,但莫名其妙地能让她心生欢喜。

也不知是为何。

也许是因为特别?

珈宁摇摇头,懒得分出心神去细想。

左右她是开心的。

这就够了!

正正* 好那三个字是用吴语讲的,戚闻渊的吴语才刚学了几句,尚还听不明白,只能从珈宁眸间嘴角透出的笑意中猜到她是欢喜的。

她总能自得其乐。

第42章

夏日的翠绿葱茏之下, 是不停叫嚷的蝉。

日头愈来愈晒,珈宁在路过的铺子里买了一顶帷帽。

夫妻二人行至善堂。

珈宁大大方方听着众人的道谢之语,又从怀中掏出些方才买来的小东西作为回礼。

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一是戚闻渊并未提前告诉过她要来真定之事, 她毫无准备;

二便是她想着若是太贵重的东西,最后指不定会落到谁手里。

有个小姑娘一面道谢, 还一面塞给珈宁一方葛布缝的手帕。

珈宁将葛帕叠整齐, 好生收入荷包, 而后笑盈盈地对着那小姑娘道了声谢。

小姑娘红着脸跑开了。

珈宁还在笑。

好特别的生辰礼!

这还是她头一回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生辰礼。

她很喜欢。

还有好多陌生人和她说生辰快乐。

不是说给江宁织造的幺女,只是说给谢珈宁暧!

因着一会儿还要去县北观湖, 是以夫妻二人并未在善堂久留。

珈宁揉着鼓囊囊的荷包:“世子, 我想往后每个月都往真定的善堂捐些银子。”

也不等戚闻渊回答,她便自顾自往下说:“我总不能白得世子一句‘谢女侠’,白听他们这么多声谢谢。我想着, 我与真定县也还有些缘分,加上我尚有余力, 不做些什么, 心中过意不去。”

复又想起那个赠她葛帕的小姑娘:“我能不能花些银钱为这善堂的姑娘们请个绣娘,教他们些手艺?”

尚在江南时, 阿娘也会这样去帮助那些寻不到出路的小姑娘。

应是可行的吧。

她抬首望向戚闻渊。

戚闻渊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甚好。”

珈宁笑道:“我回去后理个章程,世子帮我参谋参谋?”

戚闻渊颔首:“辛苦夫人了。”

二人行了好一阵, 却又听得戚闻渊道:“善堂之事,不若我与夫人一起做吧。”

珈宁:“嗯?”

戚闻渊道:“我每月的俸禄也不少。”

珈宁轻笑一声, 日光落入她盈盈的杏眸:“妇唱夫随?”

戚闻渊:“……嗯。”

珈宁:“也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戚闻渊:“三人方为众。”

珈宁一噎, 懒得理他:“去县北吧。”

-

马车“笃笃”驶向如焚如烧的落日。

珈宁挑起纱幔,望向官道旁扑棱翅膀的雀鸟。

路边的枣树摇着被夕照晒得金黄的叶子, 远处的青山化作了一团橘红色的雾气。

珈宁见着这红殷殷的暮霭心生欢喜,一把拽住戚闻渊的袖口:“世子快看!”

戚闻渊往珈宁那侧挪了半寸,顺着她的指尖望出去,原是一只南来的雁正掠过那轮烧得通红的落日。

珈宁眸光熠熠:“好漂亮。”

戚闻渊的目光落回妻子的侧脸,他轻声附和:“嗯。”

珈宁攥着纱幔,听得马车顶上飞过几声鸟鸣:“可惜世子的公事实在太多了。”

戚闻渊不解:“嗯?”

珈宁道:“若是能每月都出城来转转就好了。”

她念起方才在真定县北见到的那一汪湖水,当时四下无风,静悄悄的湖如一面簇新的铜镜,周遭繁茂的绿叶映在湖水上,成了接天无穷碧的荷。

上一篇:夫人她“贤良淑德” 下一篇: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