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0)+番外
夕阳余晖浅浅,天空淡蓝泛着橘粉,夏日微风带出阵阵花香,杭成刚拎着妹妹的东西一个劲的嘱咐。
杭景书听着哥哥翻来覆去的说话,一点没有不耐烦,还笑眯眯的叮嘱他,“哥,月底我提前回家,到时候和爸妈一块送你去车站。”
杭成刚眼圈泛红,“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回家来。”
这两天杭成刚也没少打听,他听说有些人家的保姆,连鸡蛋都不让吃,成天和防贼似得看着。
听见这个,杭成刚心里更纠结了,恨不得直接让杭景书复读算了。
“哥,大姐给找的工作你还不放心呀,那里是军区大院,严家的老两口脾气都好着呢”,杭景书赶忙安慰亲哥,生怕他在这哭出来。
县城内车流熙熙攘攘,不少人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私家小轿车这两年越来越多,到处都透着欢欣劲儿。
杭景书在约定位置等着,不一会,就有一辆轿车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个穿军装的小伙,“请问,你是杭景书同志吗?”
杭成刚看这个人穿的是军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点,转头看妹妹,人家还是那副淡定模样。
“我是杭景书,您是严老派来接我的是吗?”杭景书看了眼车牌号,和严奶奶告诉自已的一样,保险起见,还是得多问一句。
那小伙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闻言笑起来,一派青春阳光气息,“没错,跟我上车吧!”
杭成刚把妹妹的行李放上去,看着妹妹从副驾驶挥手,笑容温柔和自已告别,小轿车随着夕阳越开越远……
三天过去,杭景书在严家适应良好。
在这几天的接触中,杭景书也摸索出了两位老人的口味偏好。
严爷爷比较随意,喜欢各种家常菜,尤其是之前参加革命期间的各种传统农村美食。
而严奶奶,气质文雅,对食物的摆盘口味配色都有一定要求,但人也随和,估计是在北方生活惯了。
不过对于厨房卫生,严奶奶的要求一直不低。
光砧板就有三块,切菜,切生肉,切水果不能混着用,调肉馅有单独一个大瓷碗,菜刀也有三把。
听严奶奶的语气,之前的周婶就是随便糊弄,夏天吃西瓜经常表面一层葱味,甚至还有菜板味。
每次严奶奶说,周婶都答应的好好的,等真正用的时候,又开始打哈哈。
不过这些杭景书倒是接受良好,毕竟上辈子各种新闻没少看,这切肉的砧板上面有细菌,若是再用来切凉拌菜和水果……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况且这水果混了其他味道也很难吃。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观察,杭景书觉得严奶奶早年应该出身极好。
她每天下午都会喝花茶,描金的欧式茶杯瓷盘非常精致华贵,是曾经只能在画报上才能看到的茶具。
即使严奶奶身上有杀伐果断的气质,也不会遮掩她从骨子里带出来的淡然优雅,反而是两种气质的交融,让严奶奶更有自已独特的魅力。
第一天,下午的休息时间杭景书会坐在厨房看书,被严奶奶发现后,杭景书看书的位置,就从厨房挪到了客厅。
室内挂着轻纱窗帘,让原本灼热的夏日阳光变得温和。
一般都是严奶奶在窗前喝茶看花,杭景书坐在角落里,就着温和的日光温故知新。
小姑娘眉眼温和,带着超乎同龄人的稳重,鼻梁挺秀睫羽纤长,虽然肤色偏黑,也是难得的清秀佳人。
电风扇呼呼转的缓慢,室内一片静谧温馨……
傍晚悄悄降临,杭景书戴好围裙准备做晚饭。
自从尝过杭景书做的饼子之后,严爷爷就爱上了这一口,所以中午的米饭就剩下了一碗。
杭景书正琢磨着要不要晚上炒着吃,然后在发面做点面头的时候,严奶奶一反常态的进到了厨房。
“小杭,我看你手艺不错,我教给你一个做法,你试试?”严奶奶在尝过杭景书的手艺后,就开始惦记着家乡的饭菜味道。
今天正好有中午剩的香米饭,严奶奶想要吃一碗曾经在海市吃过的炒菜饭。
香肠、腊肉、上海青、卷心菜、猪油,调料虽然简单,但要炒的油脂丰润粒粒分明,还得讲究火候。
等严爷爷进门时,香喷喷的炒菜饭正好出锅。
餐桌上老两口的菜泾渭分明,严爷爷那边是开花大馒头和杂烩面,严奶奶这边则是炒菜饭和罗宋汤。
罗宋汤也是严奶奶教的做法,甜咪咪汤汁浓稠,杭景书学到了些新做法,严奶奶也吃的满意。
“其实这菜饭呀,还是要闷的好吃嘞”,严奶奶吃完饭还在感叹,似乎想到了年少时光景。
杭景书笑着搭话,“那好办呀,明天咱们还做!”
第9章 巾帼不让须眉
晨起,小厨房水汽蒸腾。
军区家属院,大早上就会有送菜的小土兵,杭景书还会去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不过一般是早餐后再去。
今天军区食堂有鸡汁豆腐脑,杭景书买回来之后就用蒸屉温着,还打了一壶热豆浆,一会给严奶奶做咸豆浆。
锅上烙着的是葱花饼,难得是老两口都喜欢的口味,现揉的面松软有劲,咬下去就是满口葱香。
杭景书平时在家里吃的早饭,就是玉米粥和饼子,或者剩饭,山上没有卖早饭的,家里吃的就很随便。
可到了军区大院就不一样了,严爷爷严奶奶都起得早,一日之计在于晨。
杭景书来这的第一天,是起了大早打算做早饭的,却直接被严奶奶制止:“小妮还长个子呢,起太早不好,大院有食堂,看着去买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