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47)+番外
说到这个顾正国就更高兴了:“当然当然,过两天咱们就吃。”
?
杭成刚不明所以,疑惑地看向妹妹。
杭景书无语:“知道了知道了,我回去就约小媛姐。”
杭成刚:??
回家还有事情要商量,杭景书赶紧拉着三哥离开,后面的顾正国还不放心的嘱咐:“小杭,别忘了啊!”
杭景书拉着杭成刚溜的更快了。
等到家王四兰正在家里点货,现在二姐杭景画已经练出来了,把小妞妞放在王四兰这,她自已一个人看店完全没问题。
杭景书这次回来,是从报纸上提取到了新信息。
现在家里的店出货趋于稳定,但凤城除了市区外,还有其他各个县区。
建国路这边的商业大厦也进入建筑收尾阶段。
杭景书的想法是,直接做凤城内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商。
王四兰现在已经把稠州和温州那边的货源打通了,每次去都能挑到最新的新品。
而且她现在已经不再小摊贩上进货,而是直接找到了源头厂家。
既然终端握在手里,当然要做大做强。
建国路商业大厦是凤城最大的批发零售市场,后来不仅有商业大厦,还有成衣批发市场和鞋类批发市场。
后来,全凤城的小摊小贩几乎都在这里进货。
而现在,商业大厦正在招商中,这是个好机会。
虽然是市政招商单位,但有不少人还在观望。
毕竟现在人们做生意还没做精,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抢占先机就是最重要的。
杭景书的计划很明确:
“咱们把一层最显眼的铺位拿下来,然后只走批发,吸引小摊小贩都从咱们这进货。”
第131章 学长,你的牛跑了
这个模式王四兰倒是理解的很快。
她刚开始到稠州的时候也是这样。
工厂批给大批发商,大批发商在分发批给小贩。
然后她从小贩手里进货。
现在她出货量大,自然就能找源头工厂谈价格,不仅如此还能拿到更低的价格,还能拿到各种新品。
熟悉的人都知道, 二十世纪初的批发大厦是不卖零售的。
买十件二十件?人家都不带拿正眼瞧你的,那些几百几千件拿货的才是大客户。
建国路批发,建华路零售,两边泾渭分明。
地下通道那里卖衣服的更厉害,全部不讲价,爱拿拿不拿走,老板跟祖宗似得。
过年的时候老板跑的比逛街的都快,腊月28之前不把新衣服买好,基本就没人开门了。
后来因为网络购物的冲击,才开始卷价格,卷服务。
从建国路批发走的货品遍布凤城大大小小市场,从村庄集市到小卖店,还有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售卖的东西,基本都是从建国路批发的。
而杭景书想做的,就是凤城小商品的批发源头。
现在市区就这独一份,等再过一段时间,估计就该有人也跟风做生意了。
与其培养竞争对手,不如培养进货商。
一开始大厦需要招商,这时候的摊费的都有政策扶持,一年的租金甚至不到1000块钱。
这种羊毛必须得薅啊。
王四兰在看完摊位的第二天就去签了合同。
宽5米的摊位正对着大门口,前面放柜台,后面再打几个大柜子就齐活。
这个位置是一层最显眼的好位置。
幸亏王四兰下手早,不然这位置还真没准怎么回事。
合同一签就是5年,期间每年租金的涨幅不得超过20%,而且王四兰有优先续租权。
杭景书也跟着王四兰去了一趟稠州,那边的发展明显比凤城更快。
曾经乱糟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现在已经搬到了6层小楼里面。
摊位明显更多,售卖的品类也越来越全了。
王四兰只带闺女逛了逛,然后后直接杀到工厂去谈价格。
一分两分的钱也一步不让!
王四兰财大气粗,说话还斩钉截铁,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她是多大的老板。
临行前王四兰特意带闺女到刘康媛那置办行头。
虽然夏天的衣服以连衣裙居多,但稠州工厂的老板多精啊,你身上穿的是哪里货,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也别怪人家戴有色眼镜看人,人靠衣装的道理亘古不变呀。
一个发卡的进货价从5毛砍到4毛,再到3毛5,王四兰口若悬河,一路的见闻丰富,把人家给扯的一愣一愣的。
完全看不出来,一年前的王四兰还是在农村种地的人。
别小看这几毛几分的钱,几万个发卡砍下来就能省成百上千块!
做生意就是要在价格上锱铢必较,人情往来上再提大方。
等母女俩订好货从稠州回来,就该马不停蹄的准备上学用品。
脸盆脚盆、牙刷毛巾、床单窗帘、被褥枕套……
王四兰买起东西来毫不手软,杭成刚和杭仁山父子俩负责在后面拎包。
徽农大今年仍然是9月1号开学,新生提前3天可以报到。
凤城离徽城不算远,杭景书打算8月25号出发,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就能到。
提前到了还能在徽城溜达溜达。
不仅有徽派建筑能欣赏,还能带着家人去看看黄山。
下了火车就得挤公交,杭景书拿着脸盆被晃得叮铃咣当,一路挤到招待所,直到趴在床铺上才算真正舒了一口气。
“这边的建筑还真跟咱们不一样。”
王四兰已经很习惯住招待所了,来回跑稠州的时候没空看,送闺女上学倒是有了些许闲心。
火车从平原驶过,到了徽城就蜿蜒曲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