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55)+番外
杭景书沉默了一瞬,给趴在上铺的温城递过去了一杯热水:“你先喝点热水暖暖,我一会去商店看看有没有红糖。”
肚子疼就得自已想办法,主要你每个月都疼,现在还不流行吃止痛药。
顺带还得安慰你一句:等结婚就好了。
但杭景书觉得吧,虽然红糖水可能不治痛经,但人喝点热的甜的总能舒服些。
现在的红糖还是散装的,杭景书还顺带去食堂买了两个煮鸡蛋。
温城被206寝室的小姐妹们包围着,暖呼呼的红糖水下肚,她脸色总算好起来不少。
学校有计划安排军训,其实动作也没那么快。
军训服、安排什么人来军训都在商榷中,9月9号周一,学生们照常上课。
因为开学后还没上过课,大家基本都是以寝室为单位活动,第一次上大课,杭景书才看到了班上所有的同学。
班主任于老师这时候自然要出现,点名后,杭景书就感觉到了周围的视线,若有若无的落在自已身上。
宋越捂着嘴低声和杭景书说话:“大家都觉得,以你的分数,上这个学校可惜了。”
现在的农业大学专业还是很吃香的,大学毕业工作都包分配,基本都是安排回原籍。
农业局、林业局都是非常不错的单位。
现在的工业还没有进入繁荣期,需要农业去补助工业,顺带支持地方财政。
比如玉米中单2号,这种就是以地方+实验编号命名。
农业看似不起眼,其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农业。
粮食一步步的高产离不开各个农业高校的努力,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品种都是不断革新的。
周围视线若有若无的落在自已身上,杭景书却在低头和宋越咬耳朵:“咱们得从实干出发嘛,谁还没个理想啦。”
重生都知道投资房子股票能赚钱,但也得先把钱赚到手不是。
做包租婆的日子还没到,搞搞事业也无可厚非嘛!
第139章 有人搞学术,有人干实业
于老师也愁啊,班里不仅有省状元,还有明星似得人物杨雪。
每年都有学生满腔热血的来报到,然后干半个月活就该哭着要转专业了。
比起其他学科来,农业就是自带一股淳朴的感觉。
也没办法整的高端精致。
学校就算把实验室装修搞得和国外实验室那么高端,里面也得种地。
这做农业就得脚踏实地,跟土地手把手的打交道才行。
手上脚上没茧子还算啥农业人,每年春耕秋种也是无法避免。
当然,于老师也不会区别对待,不管你长相如何,多白净,来吧你就。
先从认识九种禾本科植物开始!
小麦水稻认识的不少,除此之外,还有大麦、燕麦、黑麦、谷子、玉米、高粱和糜子(méi)
八十年代种高粱的还很多,等到九十年代末,高粱在北方的地位就大大不如玉米还有小麦了。
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课堂上的趣事也不少。
南方的孩子们一眼就能认出来水稻,那边种稻子,山地还能种玉米和花生。
北方的孩子们则是对小麦更熟悉些。
杭景书家乡在冀北,那里属于华北中原地区,有河的地方也能种水稻,所以水稻小麦都认识。
这点倒是超出了班里许多同学的认知,连宋越都很惊讶:“小杭,没想到你还认识这么多秧苗呀。”
杭景书觉得很莫名:“我家就是农村的,这些当然都能认识。”
在大学上课,自然就不必一板一眼的,于老师把这些秧苗都摆在中间的大课桌上,让学生们挨个分辨。
杭景书她们正好和杨雪几个人分在一组。
听杭景书说自已是农村的,杨雪还很惊讶:“你竟然是农村的?”
听她这么问,杭景书就觉得更奇怪了:“对呀,我老家就是冀北农村的。”
不仅是农村,还是小山村。
杭景书说自已是农村的,就连一个寝室的温城都有点不信。
就杭景书现在穿的这些衣服,哪里能看出来是从农村出来的?
农村孩子大家谁没见过,就没有像杭景书这么白净的。
而且她穿的平时吃的,看起来都和农村人半点关系也没有。
杭景书大汗,王四兰在闺女上学前,像是发泄般的给闺女买了好多衣服。
复读的时候你艰苦朴素,这回上大学就没必要了吧!
连衣裙买!
衬衫裙买!
牛仔外套,花边衬衫还有现在流行的各种海魂衫,条纹衫买买买!
本来王四兰还想给闺女买几件花衬衫,被杭景书坚定的拒绝了。
她是来徽农大上学的,不是来当花蝴蝶的!
从入学开始,杭景书只拿出来几件衣服换着穿,她自已觉得已经很低调了!
但王四兰买的东西可不止这些。
还有海鸥牌洗发水,郁美净擦脸油,白玉牙膏,这些每天都要用的东西,大家洗漱都在一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让其他人很难真的相信杭景书是农村的。
同样是同村人,你看人家崔艳阳。
健康小麦色的肌肤,骨架宽大看着就很能干的样子。
而杭景书因为一直在严家干活,整个人看起来很纤细。
而且崔艳阳还申请了补助,杭景书根本没参与。
宋越咋舌:“我们都以为你是在低调融入我们呢。”
杭景书十分无奈:“我真的没有。”
现在大学生都有补助,农村户口的申请很简单,但杭景书不打算去凑那个热闹。
那是给生活比较困难的同学用的,她家里现在也不缺钱,没必要去争这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