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56)+番外
要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于老师看大家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歪,赶紧轻咳两声提醒:“大家多注意分辨秧苗,其余的下课再讨论!”
凑近了看才发现,杨雪长得确实漂亮,带着股独特的学术气质。
而且人家看起来好像是娇滴滴的大小姐,其实基础知识比谁都扎实,认秧苗一人一个准。
甚至还能延伸说出不少植物特性来。
要不是手边没有笔,杭景书甚至想把她说的这些都记下来。
八十年代的大学内,学术氛围还是很重的。
别看农业大学看着不起眼,其实落实下来不管是分配工作,亦或者是读研读博都有很好的出路。
农业一直都是朝阳产业。
毕竟民以食为天,只要有土地,就离不开农业。
班里的同学,有的想当科研家,有的想当实干家。
杭景书的目标很简单,学以致用回家搞大棚种植。
比起投入科研事业,杭景书更喜欢赚钱的快感,一分一分落在手里,都是踏实。
好多人都觉得自已来这上学可惜,但其实杭景书很明白,来这上学,为的不是冲击多高多厉害的学术高峰,而是她需要去学习怎么种大棚!
教室里的这些同学,在未来可能会成为xx局的领导, 又或者是xx实验室的博导,但杭景书从一开始制定的目标就和大家不太一样。
她是来赚钱的。
她的目标就是这么俗!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为啥让人这么羡慕?
因为国家会给分配工作!
农民想要转变身份,就得供家里的孩子上学。
现在只要孩子也有大学上,就会有更多的福利。
国家给大学生分配工作,分配房子,每月定时定点发工资,还有医疗免费等各种福利。
改革开放的风才吹了没几年,现在个体户被铁饭碗看不起是很正常的。
土农工商,看顺序就知道商人的地位现在就是这样。
你有钱咋了?
和吃国家饭的人比起来,现在干个体户的社会地位就是低。
改变要慢慢来,杭景书觉得不急。
第140章 人不奋斗枉少年
这些都是杭景书自已的想法。
如果于老师知道她这么想,估计会把她直接拉到实验室去。
亲,你真是个人才!
人要跟着政策走,赚的钱才会又稳妥又干净。
搞农业为了什么?
当然不止是为了能让国人吃饱饭。
即使这是一个很值得解决的问题。
粮食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别看老外表面上斯文有礼,其实背地里偷鸡摸狗的事没少干。
黄豆种子、茶叶苗都是让他们弄走的,还有猕猴桃,换个名字叫奇异果,就卖你齁贵齁贵的。
但其实猕猴桃是本国特产!
蔬菜大棚解决的不止是北方吃菜难题,还能进行出口贸易。
周边的国家也就咱们这地大物博,你让那小泡菜自产自销一个试试?
第二天杭景书就收到了家里发的电报。
电报按字收钱 ,但王四兰财大气粗,加上被杭老姑气的不轻,感情抒发起来更是很难控制。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王四兰就想在精品店内扯个电话,这样就不用来回跑着发电报了。
顺带问问闺女在学校适应的怎么样,缺钱就和家里说,不要生活太艰苦……
还提及了商业大厦,现在正在积极筹备中,王四兰忙的脚不沾地等等。
好好的一封电报,愣是拍出来了一封信那么长。
宋越很吃惊地看着这封电报,再次发出灵魂拷问:“小杭,你家真农村的?”
杭景书轻笑:“真是农村的,但爸妈现在做点小生意,电报发这么长,估计因为有急事。”
这么说来也就能说通了。
大学内对个体户的歧视没多严重, 现在又不是古代,不允许商人科考。
但凡能上大学的,都是靠的自身实力。
杭景书捏着电报有些哭笑不得,想了想还是选择写封信寄回去。
家里一派欣欣向荣,杭景书就放心不少。
回信里杭景书表示自已攒下的工资还够花,暂时不用寄钱来。
秋天腌咸菜的时候,别忘了给严家送去点,他们都很喜欢吃。
另外还重点提醒王四兰,要多注意身体,家里生意越做越大,如果忙不过来就要请人……
洋洋洒洒,又写了两大张信纸。
现在积攒的财富只是一小部分,面对将来,杭景书很有信心,钱是肯定要越赚越多的。
到时候实现了财富自由,她就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开始年轻化养老。
人这一辈的终极梦想是什么?
那当然是有钱且躺平。
手里有钱才是一切行动的底气,在这之前,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日子过的更好。
人不拼搏枉少年呀!
大学的夜晚静悄悄, 没有手机和电脑,晚上在寝室也就只能看看书。
现在各种大块头小说已经初具苗头,但寝室看的人不多,大家仍旧保持着和高中差不多的作息。
卷是真的卷,但也是真充实。
温城这两天都蔫巴巴的,趴在床上写写画画,杭景书才拿着东西准备去洗漱,就听见对面男寝吵吵起来。
“发生什么了!”
宋越第一个趴到窗口看热闹。
崔艳阳也跟着凑到窗口,看到男寝楼下有两道身影扭打在一块,她赶紧去喊人:“小杭,快来看,这打起来了!”
杭景书放下信纸凑过去看,外面虽然有路灯,但也看不清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