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218)+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别看顾正国好像是个体面人,但真遇到这种事,他也的确不太好意思开口。

“小杭,咱们这还啥也没干成呢,我不太好意思的。”

刘康媛在一旁摆弄着自已的墨镜,看顾正国这么说立刻杵了他一下:“这有啥不好意思的?

你又不是专门占小杭便宜的,咱们做多少事,得多少钱。

你先说说,你能出多少。”

不愧是刘老板,杭景书感激地看了刘康媛一眼。

杭成刚是没说话的,他手里没钱,出人出力也占不了多少股份。

再说了一家公司,他们家占三个人,明显有点不合适。

以后等厂子步入正轨了再研究还不迟。

钱终归是杭家的多,他不着急。

顾正国的工作就是家里安排的闲职,看着是吃喝不愁,其实工资到手还真没多少。

他老早就出来混,到现在手里也不过才4万块钱。

这还是他偶尔挣点‘外快’才攒下的。

现在万元户还很吃香,大小伙子能有4万块钱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顾正国说的这个数,杭景书倒不吃惊。

都是在大院混的,顾正国人情往来少不了,即使一个月有钱有票,也凑不到一百块钱。

一家人攒一块,月工资都可能没有王四兰店里一天的流水多。

但她需要的明显不是顾正国的钱。

做生意目标要明确,拉顾正国入伙,主要是看重他时间自由,而且还有爸妈是翻译官,在国外的关系很重要。

杭家现在是有点钱了没错,但这点钱出国明显是不够看。

当然,现在没人没资源普通人也很难踏出国门。

火车卧铺还得批条呢,更别说出国还得搞护照了!

杭成刚也不是不能出国,但他上的是京市大学,私下出国肯定不现实。

王四兰来粤城的时候,杭景书就想好了对策。

拉顾正国入伙是最合适的。

他们比较熟,还知根知底。

总比拉来的投资多几分人情在。

对此,杭景书也不遮掩:“顾大哥,你有人脉,我有钱,咱们合作就是双赢。”

刘康媛听杭景书这么直白的话,没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

“我得妹妹呦,之前在曹经理那不是还挺有气势吗,怎么到这就傻乎乎的了。”

杭景书真诚的看着两个人:“顾大哥,小媛姐,我把你们是认认真真当朋友处的,朋友之间做生意没有啥需要遮掩的。

我们当朋友是情谊,但做生意就是做生意。

你拿你的筹码,我准备我的要求。

大家亲兄弟明算账,把要求都说在前头,总比日后翻脸,连朋友都没得做的好。”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剧里都有同样的情结,一块创业的好兄弟,一开始都是情意满满,到后来……

也不过是落得个各走一边的结局。

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最终的核心就在于前期没说清楚。

理念不同可以谈,利益分配不均短时间可以忍,但谁都不是大傻子,没道理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这门生意杭景书可不想干几年就算了,目的是为打造品牌。

听杭景书说的如此真心实意,顾正国和刘康媛都挺感动。

他们从小都是在人堆里长大的,要真论起玩心眼和搞人脉,把杭家兄妹捆一块都不够看的。

可他们偏偏就吃这一套。

刘康媛眼里不揉沙子,顾正国八面玲珑,这俩人凑一块,简直天作之合。

听杭景书这么说,顾正国也就没啥不好意思的了:“那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们出钱,我出人脉。”

杭景书摇头:“也不尽然,我们在红叶街那边已经租下了十年的厂房,现在应该收拾的差不多了。

而且我三哥学的就是机械设计制造,在生产线方面和其他工作方面,我们都不当甩手装柜。”

听到这顾正国就更乐了:“那我更省事了啊。”

“那当然不是”,杭景书把自已写写画画的笔记本推过去:“你负责的部分是最重要的,能不能打开市场全得靠你了。”

杭景书和杭成刚都是在校大学生,即使再‘不务正业’,也得有一段时间在校园里好好学习。

可以说,暑假结束之后,只剩下顾正国一个人能来往于凤城和深城之间了。

开学杭景书大二,最起码未来的几年,顾正国都是主力军。

这时候不谈好了,他真有事撂挑子咋办?

顾正国思考了一下:“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出不了多少钱,连厂子也都是你们提前租下来的。

等真正运行起来,我能做的事情就就少了。”

顾正国对工厂运行时一窍不通,而且市场也得靠王四兰才能打开,他能做的,不过就是前期的事情,后续只等收钱就行。

可以说,他就承担了一个开路者的角色。

要不怎么说顾正国八面玲珑呢。

人家很清楚自已的定位,也不贪心。

就是为了赚点小钱。

现实肯定了杭家目前的努力,然后表明自已的态度,这样大家都舒服。

对于顾正国来说,他和杭景书能凑一块,完全是因为严家的关系在。

两个人算不上太亲近,不过因为刘康媛和杭景书关系还不错,就又近了一层。

杭景书在徽城上学,周日一天跑凤城根本来不及。

顾正国又需要经常和深城这边的人打交道,能照顾到工厂的,还真就只有王四兰夫妻。

总不能事情还没搞出眉目,就把稳定的工作先辞了吧。

在出钱方面,肯定是杭家出的多,顾正国即使和刘康媛加一块,也出不了十万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