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227)+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王四兰无奈扶额,造吧,那还能咋办。

杭仁山也掏出了自已的小金库,他每个月都是有工资的,只不过没地方花。

一个月80元,从开店到现在,加起来也有个上千块。

不管多多少少的,也能算是一笔经费。

用来买竹竿应该是够了。

此外还需要去买塑料薄膜,现在能找到的外保温方式,只有草帘子,用棉被就太奢侈了。

而且下雪了棉被吸水变沉还会压垮大棚,特别不划算。

因为是第一份,所以很多事情都得摸索着来。

很多东西在本地都没有原材料。

平时大家也会在种菜的时候覆上薄膜,但正八经的搞什么蔬菜大棚,的确是全凤城第一份。

但这难不倒杭仁山。

这两年杭老爹几乎摸透了凤城的各个角落,哪家司机常年跑东北,哪个厂子出什么货都了如指掌。

才用了几天,就把盖大棚需要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杭家那几块地的位置也是真不错,日光照射时间充足,周围没有遮挡。

现在七月份,种下去的玉米已经长出好几片叶子了。

盖大棚不是个简单的活计,这里面甚至还涉及建筑部分。

得有水源,有电源,最好还得有相应的取暖设施。

一般蔬菜大棚都会连着盖两间小屋子,人平时根本不离开大棚。

为的就是预防各种突发天气。

北方的冬天日照时间短,太阳高,角度低,盖大棚的时候就需要多注意方向。

坐北朝南,从东西延长出去,大棚的顶部和大棚门前都要留通风口,到时候根据天气开关。

因为只能找到竹竿做材料,杭景书也没多提其他要求。

杭仁山和林宝柱干劲十足,光研究竹竿怎么更好的固定,就废了两天口水。

杭景书给的图纸,是在吉农大一点一点让人指导着硬画下来的。

比起东北的天气,凤城冬天的温度还算温和。

最起码不会有大雪封山一个月不出门的情况。

操持起来也很快,不过几天时间,材料就已经都买齐了。

杭景书这边忙着整理关于鹏程的策划书,顺便还给远在东北的徐师姐拍了电报。

之前去吉农大的时候,和徐迎安师姐关系搞得很好,连带着也在郑教授跟前挂上了名。

她这次主要是提及自已想做的蔬菜大棚,顺带想厚着脸皮要点吉农大培育的耐寒种子。

现在北方的冬天十月就开始冷了,秋收的时候早上都有雾蒙蒙的白气,从草边过就得沾上露水。

气温不像现在这样,十月份都好像还在夏天。

八十年代虽说秋老虎还很唬人,但早晚已经得穿外套了。

吉农大培育的种子肯定是有,只不过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推广。

可能品性也略有不稳定。

杭景书对自已家大棚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试验田。

日程本写的密密麻麻,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很多。

做大棚之前,要先烧地,这一步是为了去除土地里的虫卵,然后再铺设底肥。

现在才8月初,做这些事情很充裕。

但架不住有人捣乱啊。

才两天过去,林宝柱再来找杭景书的时候,嘴上就长了两个火燎泡。

“宝柱哥?这是怎么了?”

杭景书赶紧给他倒了一碗绿豆汤。

纯绿豆加冰糖熬的,冰镇好放在冰箱里,大夏天来一碗舒心畅爽。

林宝柱骑自行车来满头大汗,连着喝了两碗才缓过劲来。

只是看着杭景书,仍旧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小杭妹妹……”

杭景书知道做蔬菜大棚肯定有难处,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宝柱哥,到底怎么了?”

林宝柱也愁啊,做大棚第一件事就得拔苗。

这点杭老爹自然是明白,但家里的王福琴和林树田不明白啊。

一听说儿子要拔苗,两口子瞬间跳起来:“不行!玉米苗都出来了,这不是胡闹吗!”

林树田瞪着儿子:“我看你是去市里几趟被泥糊了脑子,苗拔了干啥?”

老一辈人都不明白大棚是干嘛的,他们只知道粮食不能随便拔了。

即使你有钱也不行。

林宝柱这两天说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地里的玉米苗愣是没碰到一根。

再这么耽误下去也不是办法,只能再来找杭景书。

“小杭妹妹,真不是我不上心,实在是我爸妈说不通啊”

林宝柱是真没办法了。

听完杭景书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还是没忽悠到位。

但她手里也很忙,腾不出空回村里去一趟。

只能手把手传授忽悠大法了。

——————

陈月娥这两天觉得很不对劲,主要不对劲在王福琴家。

前两天先是在院子里吵吵嚷嚷,好像他们家宝柱要干啥,当爹妈的不让。

后来宝柱大热天跑出去一趟,回来林家就安静了不少。

这究竟咋回事。

陈月娥想不明白,但她还真不傻。

主要是通过杭家的事有了经验。

这人要是偷偷摸摸开始搞什么,没准就是要发财。

她现在就是后悔啊,悔不当初。

非得眼皮子浅,为了几块钱给杭贺云通风报信,现在王四兰是彻底不搭理自已了。

自家闺女虽然在那干活,赚钱了也是更硬气的,每个月只回家来一次。

陈月娥问什么都不说。

可把她气的够呛。

一个丫头片子,怎么出去就长心眼了呢?

不仅工资把的死死的,说话也一套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