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309)+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王福琴和林树田合计,他们俩别的要求没有,出人头地什么的现在根本不用想,只想保住这个孩子。

最后狗娃变成了林宝柱,那个冬天,因为修水库的缘故,林家也算是过了一个有肉的好年。

日子就好像那样一点一点的好起来了。

再也不用过忍饥挨饿,那些吃野菜糊糊的日子,也渐渐的从记忆中变得模糊。

林宝柱这会正拿着从餐车上打好的饭过来,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也没必要在火车上啃干粮。

火车上的饭虽然贵,但在可接受范围内,林宝柱买了西红柿炒鸡蛋,还有土豆豆角烧肉,这年头的饭菜都比较实诚,两个大饭盒装的满满当当,人还没到,饭香就飘出来了。

林宝柱跟着杭仁山干活,两个大男人把蔬菜大棚从一个做到上千亩,手里自然是不差钱。

这次去东北,林宝柱直接给一家三口都买了卧铺票,一日三餐也都是从火车上买着吃。

用他的话来说,咱有钱,虽然不如土大款那么不差钱,但也不至于过的多艰苦朴素。

人靠衣装这句话从哪里都适用,有钱为了让自已过的更舒服,如果把钱都攥着舍不得花,那赚钱还干啥呢?

王福琴夫妻俩自然是说不过儿子的,自从儿子跟小杭总开始干活之后,他们夫妻俩的大道理就说出不来了。

因为人家小杭说的更有道理。

现在他们一家都特别佩服杭景书,人家那小姑娘就是优秀,不管是学习还是做生意,总能想到所有人前头。

在所有人都觉得学种地没前途的情况下,愣是靠着蔬菜大棚成了优秀的企业家。

现在都下岗的年代,景兰的玩具厂和景安的蔬菜大棚,愣是给凤城的许多人都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下岗潮的冲击都没有那么明显了。

凤城地理位置不如鲁东,近两年,小杭总又跟着肖然去了肥城那边,据说要研究大白菜和其他蔬菜出口的生意。

下午火车就即将到站,王福琴心里惴惴不安,她有些忐忑地看着儿子:“宝柱,这回来提亲,你确定人家姑娘家都同意了?”

说到徐迎安,林宝柱笑的牙不见眼,瞧着就是一副坠入爱河的傻小子模样:

“妈,你咋还对儿子不放心呢,小安也准备来凤城发展,咱们只需要准备好诚意就好。”

东北比凤城冷的更早一点,林宝柱带着父母下车之后,就碰到了等在火车站的徐迎安。

日落之下的徐迎安被罩上了一层软乎乎的金边,一段时间没见,似乎还瘦了,林宝柱瞬间就心疼了:“咋在这傻乎乎站着,不知道去暖和点的地方。”

徐迎安笑容爽朗,轻拍了下林宝柱想要抓自已的手,转而去帮王福琴拎东西:“叔,婶,坐火车累了吧,咱们先回去。”

王福琴之前就认识徐迎安,那时候儿子就殷切地围着人家姑娘绕圈圈,别说不好意思了,愣是一点遮掩都没有。

本以为徐迎安这样的高材生看不上他们农村的,却没想到人家姑娘和自家傻儿子相处的还不错。

这次来,就是为了商量订婚的事情。

徐迎安家里条件不错,但碰上把闺女远嫁这种事,徐母也是心里忐忑,怕闺女嫁过去受委屈。

等王福琴他们拎着东西到徐迎安楼下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筒子楼家家户户都亮着灯,照亮了一路都来的阶梯。

还没进门,就闻到了炖鸡肉的香气,徐迎安笑着打开门,扑面而来的是瓜果的香气和温暖温馨的房间。

徐父腰上系着围裙,笑呵呵地打招呼:“快进来,一会咱们就开饭!”

桌上摆着几样切好了精致凉菜,还有必备的黄桃罐头,徐母招呼着几个人在客厅坐下,拿茶壶给几个人倒茶:“你们一路来也辛苦了,我让小安给定了招待所,晚上好好休息下!”

东北人说话好像自带一股敞亮劲,加上共和长子的身份,这些年东北发展的很快,徐迎安家里处处都和林宝柱家里不同。

弹簧沙发坐下去软乎乎的陷下去一大块,王福琴有些谨慎地摸了一把沙发靠背上的蕾丝罩布:“这沙发坐着真不错。”

徐父处理好鸡肉,也凑过来说话。

从长相来看,徐迎安长相更像父亲,可敞亮的性格却和徐母更像,两边人一见面,对彼此的初印象都还算满意。

王福琴和林树田这两年也见识了不少好东西,加上这次来还特意挑了几身撑场面的衣服,倒是没显得和楼房格格不入。

林宝柱小伙子人长得板正,国字脸,小伙眼神明亮,肩宽背直,虽然不是现在审美中的浓眉大眼,却也是看着很精神。

餐桌上气氛也是其乐融融,徐父的手艺意外的好,一家人对待林宝柱是独生这件事都比较意外,却没想到是因为有所隐情。

酒足饭饱后,王福琴也拿出了这次来最大的诚意,沉甸甸的手提包里装着的不是行李,而是拿报纸裹着,整整齐齐的五万块钱!

这还不算完,还有一套金灿灿沉甸甸的黄金首饰!

即使徐迎安说过林宝柱是做生意的,徐父和徐母还是被这种财大气粗直接给钱的模式给震惊住了。

徐母嘴巴张张合合,沉默几分钟才找回自已的声音:“嫂子,这是……”

王福琴笑着看向徐迎安:“我们都是大老粗,家里也没什么文化和底蕴,但我和老头子都是真心实意的喜欢小安,

我们俩就宝柱这一个孩子,以后小安和我的亲闺女也什么两样。”

现在定亲也就给几千块钱,多了的可能有一万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