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50)+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严奶奶拢拢身上的披肩,阅兵式已经到达尾声,感叹道:“天气越来越冷了。”

杭景书端出温着的银耳雪梨羹出来,:“奶奶喝点暖暖身子吧。”

现在气温变冷速度快,十月份就已经开始变冷,立冬左右就开始下雪,比后世的温度要低不少。

窗外凉风吹拂,树叶晃动飘落,最后随风归根。

小院里的菜畦都已经收拾干净,最后再种一茬小葱菠菜,长出来能吃的时候就该正式入冬了。

要入冬,先储菜。

现在气温不够低,等再冷点,家家户户就得开始准备冬储菜了。

晚饭吃的是火锅,从昨天杭景书就开始准备了。

新鲜的羊肉压实卷成卷冻起来,再准备些绿色蔬菜,冻豆腐, 滑肉片,豆芽菜,土豆片,红薯粉丝,还有下午去农贸市场买的鲜蘑菇。

怕光吃热的单调,杭景书还准备了皮蛋豆腐和凉拌老虎菜。

杭景书看桌上都摆的差不多了,怕顾正国和严承安不够吃,就提醒道:“不够吃了还有烤好的烧饼,一会吃的差不多了我再端上来。”

说完杭景书就打算和于丽红到厨房去吃饭,严爷爷今天很高兴,索性直接叫住杭景书:“小杭啊,你和小于你俩也跟着一块吃!”

顾正国最积极,直接跑到厨房去拿碗筷。

严奶奶最了解杭景书,看她这样子就知道她要推拒,直接一锤定音:“今天高兴,又是节日,别这么生分了。”

严承安提起筷子,目光落在翻滚沸腾的汤锅上,蓄势待发。

第47章 接人

严家各种调料齐全,杭景书调的二八酱又放了点腐乳,考虑到严承安喜欢吃辣,又特意端上来一碗辣椒油。

烧炭铜锅锅底很简单,放大葱段、枸杞和切片菌菇,有条件的再撒点枸杞。

普通清汤锅涮肉,是北方比较偏爱的吃法。

热锅沸腾,开始吃肉。

手切的羊肉有硬币薄厚,涮熟了口感醇香有嚼劲。

因为家里有两个无肉不欢的,杭景书切了六盘羊肉,还挑了块比较嫩的猪肉做滑肉,要不是时间有些来不及,她还想在炸点酥肉涮着吃。

饭桌上严承安和顾正国主要负责吃肉,严爷爷严奶奶晚上吃饭喜欢清淡,就涮菜配着肉吃。

从下午开始天气就阴沉沉的,等开始吃饭的时候又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

室内热气蒸腾,临近客厅的窗户上都泛起了浅浅雾气,今天高兴,严爷爷又拿出自已的小酒杯开始小酌,顾正国撸起袖子就要作陪。

杭景书正低头和碗里的土豆片作斗争,突然碗边有人用公筷夹了一筷子肉过来。

杭景书抬头,发现是坐在斜对面的严奶奶。

严奶奶眼中透着关心:“你们年轻人要多吃肉,都坐在一块了,别不好意思。”

于丽红在严家做工的时间长,闻言也给杭景书夹了些豆腐皮,“对呀小杭, 别拘谨!凑一块吃多热闹呀!”

杭景书明白严奶奶的良苦用心,扬起一抹笑容音调高高的答应:“好!”

涮好的羊肉裹满酱汁放在嘴里满口生香,吃到嘴里都是满足。

这顿饭吃的盆干碗净,本来严爷爷还想用锅底煮面条,却被杭景书拦住了。

这碗面条连汤吃下去,必然得尿酸爆表。

严爷爷身体里本身就有取不出来的弹片,平时阴雨天就会格外难受,杭景书到厨房做了合胃口的疙瘩汤,喝下去暖心又暖胃。

昨晚下了几阵小雨,第二天倒是个大晴天。

早饭后,杭景书骑自行车出发去火车站,清早的火车站仍旧人员熙攘,杭景书看准时间,在出站口踮脚张望。

王四兰下车就看到了人群中的老闺女,大嗓门的她直接喊出来:“妮!这边!”

杭景书本来满眼焦急地来回张望,看到爸妈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眼睛瞬间亮了,三步并两步的跑过去帮杭爸拎着东西:“爸妈!拿了这么多东西啊。”

说到这次进货,王四兰可算是开了眼界,夫妻俩拎着两大包东西回来,对做生意这件事信心满满。

这些都是最新样式的小商品,别说供销社没有了,就连市区也少见!

车站人来人往说话不方便,杭爸杭妈又拎着大包东西十分招人眼,三口人默契地拎好东西麻溜出站。

杭景书有自行车,就把两大包东西绑在后座上先出发,让杭爸杭妈坐班车到大院门口碰面。

杭景书骑自行车快,班车还需要按站停车,到大院门口后,杭景书又等了十来分钟,就看到了爸妈下车的身影。

“妮,这回我和你爸算是长见识了,你快看看!”王四兰迫不及待地给闺女展示自已带回来的小商品。

三天奔波下来,王四兰完全看不到疲惫,反而整个人精神十分亢奋。

杭景书打开袋子,发现里面有小包小包的纽扣,还有颜色鲜艳的各色毛线,杂七杂八的漂亮布头。

另一个袋子则更具有诱惑力,是亮晶晶的发卡,各种颜色的头花,巴掌大的小圆镜子,拧了就会转的小玩具,还有贴画的指甲刀。

发卡进的货最多,足足卡了二十张纸,一张纸上面夹着十个发卡,总共二百个。

粗略看下来,大概有十来种花样。

现在供销社卖的都是最简单的黑色钢丝发卡,而稠州那边的样式就多了。

有带红色蝴蝶结的,有亮晶晶涂其他颜色的,还有绑丝带的大发卡。

样式眼花缭乱不说,每种都还质量不错。

指甲刀上的样式就是普通的梅兰竹菊,不过工艺上乘,拿出去也好看,应该不愁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