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75)+番外
杭景书知道周晓丽的英语不太好,这几天能够跟上进度,也是拼了命努力学。
她低声安慰周晓丽:“没事,明天去买发卡,咱们一起买多了打折。”
周晓丽和在一边扶着她的林晓,听见杭景书这么说,眼神噌地一下就都亮了。
“那我可得去拿出我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周晓丽瞬间来了精神,也不用两个人扶着了,瞬间神采奕奕地开始收拾书包。
第二天上午,杭景书早给两位老人准备了白菜鲜肉包和生煎包,还有金黄软糯的南瓜小米粥。
配上腌好的减盐版本酱黄瓜,让两位老人吃的很是满足。
收拾完杭景书就骑着自行车出门,先去邮局拿到了三哥寄回来的信,又把写好的稿子寄出去。
这些事办完,也到了昨天约定好的时间。
杭景书在路口等到了以周晓丽为首的几位女同学,其中周晓丽穿了一件鹅黄色的毛衣,外面配上现在最流行的呢子蓝色大衣,美美地朝杭景书转了个圈:“我美不?”
瞧她得意的小模样,杭景书也跟着配合:“美,当然美,就是头发上缺了个漂亮的发箍!”
林晓也跟着说话:“今天咱们好好逛一逛!”
结果到了才发现,买发卡的地方早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了!
王四兰和杭仁山两个人配合无间,一个拿着镜子推荐,一个安心收钱。
这可真是,收钱都忙不过来。
周晓丽几个人生怕再买不着,也跟着挤进去挑。
这次摆的货是最后一批,绸缎蝴蝶结发卡有红色和粉色,还有小巧的有机玻璃发卡,七彩颜色的发绳,都是抢手货。
还有现在人手必备的手绢,不管是用来擦脸擦汗,还是用来包钱,可谓是居家旅行必备。
王四兰在百忙之中搜寻到了小闺女的身影,但连朝她招手的机会都没有,就一直忙着在收钱。
等这股试戴风潮过去了,周晓丽等人才挑选到了心仪的商品。
最后结账的时候,杭景书凑过来,笑嘻嘻地对着王四兰说话:“妈,这都是我同学,可得给便宜点啊!”
王四兰眼神里涌出几分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没问题啊,大家随便挑,看上哪个都便宜!”
周晓丽几人被砸来的信息量搞蒙,尤其是周晓丽手里还捏着个粉色的发箍吃惊地问:“小杭,这是你家的摊子啊!”
现在做生意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杭景书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承认:“是呀,所以我能打包票,你们几个都是友情价。”
第69章 打听
最后王四兰给周晓丽几个人买的东西都打了九折,本来这些发饰对她们来说都不算贵,打折后价格更是十分美丽,让人疯狂心动。
周晓丽比本身是短发,戴上发箍后更显的柔美洋气,她站在镜子前,反反复复地照,满眼都是满意。
现在敢进这种货的不多,凤城还是个小城,周晓丽在画报上看到过很多港台那边的明星,她们也戴这种发箍。
“阿姨,您每周日都会来这边摆摊吗?”
周婷月付完钱,十分关心的问王四兰,她平时就爱美,现在有了这种小摊位,恨不得天天来逛一圈。
即使不天天买,光看看这些东西就心情好啊!
摊位上的东西兜售一空,王四兰正忙着收拾摊位,听见闺女的同学这么问,也只能歉然笑笑:“姑娘,我平时都是在县城的集市摆摊,市区管控的严,不能经常摆摊。”
现在凤城内有摆摊的,但卖吃食的多,还有卖菜卖布的,不过人家都是早上摆一段时间就撤,不会像王四兰这样,还需要大家挑选和试戴。
从城区到县区,还需要坐很长一段时间的公交车,高三的学生平时出来溜达一圈还行,要是跑那么远就为了买发圈发卡,家里就该不同意了。
能舍得花钱买装饰品的,通常家里条件都不错,能够供得起孩子们的消遣,但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出息考上大学。
周婷月一听王四兰经常在县城摆摊,满脸无奈十分遗憾地说:“唉,县城太远了,要是在市区也有这样的店铺就好了。”
杭景书正在帮着收拾摊位,闻言抬头,一下子就和王四兰的视线对上了。
母女俩的视线在空中交错,在彼此眼中都察觉到了心动。
要知道,后世的小商品经济发展,也是从千禧年前后开始的。
那时候几乎每条商业街都会有一个所谓的“两元店”,那里售卖的东西价格便宜,种类齐全,尤其是各种饰品玩具,新鲜花样层出不穷。
很多小姑娘的化妆品启蒙,都是从两元店开始的。
口号更是让人耳熟能详:“瞧一瞧,看一看,两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你喜欢的样子我全都有!”
一个小小的两元起商店,巅峰时期年入几十万不是梦。
只要人流量够,走货快,周转率高,自然就不愁没钱赚。
价格便宜,品种齐全,很少有人能空手走出两元店。
而杭景书瞄上的也是这种生意。
未来把店铺开在凤城内,是母女俩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边摊位收拾好,杭景书笑着和周婷月说话:“这万事开头难,以后咱们都会越来越好的!”
周晓丽也点头附和:“没错,大家未来肯定能越来越好!”
等把周晓丽几个人送走后,杭景书跟王四兰推着车边聊边走,才知道那天为什么王四兰有空给自已来送饭。
“这钱越来越多,我就想记账,可这鬼画符光自已能看懂也不行呀哈哈”,王四兰笑着拿出自已记账写的小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