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86)+番外
孩子就更不用发愁了,但凡叫得出名号来的厂子,基本都有配套的幼儿园。
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成为了正式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就连你孩子的后续都不用发愁了。
当然,这些福利只对非农业户口的有效。
作为农村人的杭景书一家,除非有能力把一家三口都弄成非农业,否则,别说福利待遇了,连在市区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农村人想要在市区混出名堂来,就得花费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杭景书带着爸妈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的走,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躺在家里收租的梦想。
中午前杭景书骑着家里的自行车回大院,半路上还碰到了许久没见的王晓雯。
“小杭!好久不见了!”
王晓雯站在大院门口和杭景书招手,整个人热情又明亮,是个快人快语的性格。
杭景书熟练地把自行车停在王晓雯跟前:“晓雯姐,上来我载你一段。”
王晓雯手里拎着菜,也没跟杭景书客气,她把菜放在自行车前面的篮筐里,笑嘻嘻地跨上后座:“还得是咱们小杭,上回我看到钱桂美跟她打招呼,她都不带理我的。”
王晓雯性格好,在大院里和谁都能聊两句,平时还碰到什么事都爱搭把手,在大院里不管是主顾还是保姆们,都很喜欢她。
杭景书边骑边安慰她:“没事,她不理你,你就不理她,反正大家都是干活为主。”
这话极大程度的安慰的王晓雯,她瞬间就心情好了,两只手在杭景书腰上作怪:“嘿嘿,还是我家小杭最乖啦~”
“哎哎——晓雯姐别闹了,小心摔了!”
王晓雯才把手放在杭景书的腰上,她的把就晃悠好几下,偏偏刚才王晓雯还故意在杭景书腰上来回摩挲,她瞬间就有些控制不住。
王晓雯也知道轻重,看杭景书骑车不稳,立刻就撒了手:“好好好不闹了,就在这停下吧,我也到了!”
周爷爷和严爷爷家的方向不同,王晓雯从路口跳下来,拿菜的时候还塞给杭景书一块糖。
“小杭你拿着吃啊,我先回家做饭了!”
杭景书回到严家忙乎着做饭,做完饭又赶紧骑车去爸妈那,搞得于丽红和严家二老都摸不着头脑,这小丫头忙忙活活的干啥呢?
等到了房子那,一家三口又开始忙活起来。
杭景书帮着王四兰整理进来的货,杭仁山就忙着扫院子修家具,厕所里面安个锁,省的闺女来家里上厕所不方便。
再看看周围哪里有旧货市场,他打算去找块合适的木板,等儿子放寒假回来也能有地方住。
最重要的事,夫妻俩中午商量好了,这房子两间屋子得隔出三间房来,不仅儿子放假得回来住,闺女也得有地方住才行。
要是夏天还能让儿子打地铺,但冬天在地上睡可不行。
虽然说男孩得糙着养,但毕竟是亲生的,还得给准备个像样的地方。
而杭景书那边和王四兰就盘算开了,现在手里有5000块钱的流动资金,进回来的货差不多有1500。
现在是11月底,满打满算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不到,这期间不仅要抓紧时间出货,王四兰还得再跑一趟稠州去进货皮夹。
除去租店铺要花费是时间,还得预留出装修的时间。
当然,这些只要钱到位就行。
唯独有件事,让人跑起来头大,等着干着急还不敢催,生怕惹了人家办事员不高兴。
这件事不是别的,就是办营业执照!
第79章 跟我们走一趟
现在的个体户还没什么地位,不如后来一说开店,别人都会喊上一句老板。
投机倒把还没过几年,敢在市区开店的都是“时尚先锋。”
卖服装的店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的老板,大喇叭裤,垫肩西装,还烫着流行的小卷发。
商铺尽头还有一家卖温州鞋的老板,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在门口展示他家鞋的鞋底,“不断不折弹性十足,正宗温州鞋!”
走到街口还有卖茶汤的小摊位,老两口穿的精神干净,身上穿着白色的袖套和围裙,炉子上坐着两个大铜壶,可以选喝茶汤或是藕粉,坐下来热乎乎的喝一碗,感觉整个人都暖和了。
自家租的房子正好在商业街后面的民房处,是“活动”后国家归还的资产。
听说之前整条街都是房东的,不过到现在归还的祖产还不及当初的十分之一。
现在的建国路市场就分布在一条交叉的十字街上,和后世的占地几万平米的批发市场没得比,也还没有七层楼那么高的贸易市场。
杭景书和王四兰在建国路上慢慢溜达,在距离中心位置偏右的地方,还真看中了一家不大的店铺。
现在是家裁缝店,因为成衣市场的冲击,市区裁缝铺变得越来越少,这家也只能顺应潮流不再续租。
门口看着大概有4米左右,用来售卖小商品是绝对个够用了。
而且现在的房屋挑高都在3米5以上,看起来宽阔松快,装修起来也不费劲。
母女俩又看了几处,还是觉得这块地方最好。
现在这里已经关门了,就是xx制衣的招牌还挂着,里面刷着上白下绿的墙漆,从地上落的灰尘来看,空置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建国路对小市场对面有个二层小楼,母女俩凑过去看了看,没人。
才想起来今天周日,人家市场部的当然不上班!
俩人又回到了那处裁缝铺门口,杭景书凑近透过玻璃窗往里看,里面进深大概也差不多4米左右。
装修的时候在门口做一个收银台,然后把墙上都弄好挂板,装修方式尽量靠近印象中的两元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