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千金太娇气?种田经商卷起来!(50)+番外

作者: 燕乐行 阅读记录

桃树若种得少了不成规模,若成规模将来又无人照看。

留在村子里别成了野产,或是被别人霸占了。

她是可以不在意这点小产业,但她凭什么要将自家的产业让与旁人?

因此,有了柳君逸这个强大助力后,她是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创业计划了。

“我是想着,酿酒还是慢了些,毕竟如今拿得出来的只有桂花和菊花。”

“等梅花酒出来还得几个月,咱也不能瞎等着。”

“干货和糕点铺子都好弄,成本也不多,按计划开起来就行。”

这些铺子,如他们先前商量好的。

只要拿着她的手艺就可以安排人手去做,并不需要她亲力亲为。

她现在要说的是刚才想到的新计划。

“我前些天都在抄书,大哥给我领回来的是大儒辞山先生的游记。”

“我想着,咱们要不要开一家话本铺子?专门卖话本子?”

她知道书局也卖话本。

原主在傅家时就很爱看话本子,柳君逸也知道,这给了她涉猎这一行的理由。

“话本子都是印刷的,因为卖得贵又畅销,担得起印书的高成本。”柳君逸立刻说道。

果然,说到话本子,他便了然,并没觉得这话从小姑娘口中说出来有多不合适。

顾北亭则是通过誊抄大儒的书而免费读过无数游记、杂记等科举以外的书。

话本子?

他没钱也舍不得花钱去看这些东西。

“而且话本子有名的就那几位大师。”

“其余人等的话本子收稿也不便宜,但不畅销,书局被压货的成本就更高了。”

柳君逸将桌前的椅子拉开坐下来,看着站在身旁的小姑娘,此时她眼神充满了期待的光彩。

显然,写话本子的想法,她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行市上的话本子,故事都太短,最长的也就是两本,分成了上、下两册,多的是单本。”

“一百文一本卖出去,不知道买进书稿是多少钱,总归得要一两银子?”

“这样一册书,按我抄书的速度,也就是几天的事儿。”

“但我想出那种六册以上甚至有一、二十册的长篇大作。”

顾佳琪数过辞山先生的游记字数。

大约一篇游记有一万字左右,分了几个篇章,一册书约五、六篇游记。

这种游记或者思想观点表达的文体,是散文。

只不过文字比未来世界的散文,遣词用句会更加谨慎、凝实,就没一个多余的字。

第44章 不能让柳家知道

但她看过的话本所用行文格式,更趋向于明、清小说。

但是故事同样不长,类似于杂志小说的中篇和小长篇吧。

她知道,控制字数更好掌控故事。

不会太长让人失去耐心,也不会太过深奥复杂而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看。

但要论曲折离奇、脑洞清奇什么的,肯定不如未来之作。

“若我拿出十个长篇故事,提供完整的情节线和人物背景信息,找十个会写话本子的读书人来写。”

“按一个故事出十二册书,一册五万字来算,每个月出一册的进度,这十个故事支撑一年话本子销量。”

“你们看,这买卖可行?能撑起一家话本铺子吗?”

顾佳琪将自己的想法说完,看看柳君逸,又看看沉默在一旁的顾北亭。

她不开书局,不卖其他局和笔墨纸张,算是话本界的黑马,却又不会去争抢书局的生意。

那些书局应该不会将他们视为对手而打压吧?

甚至,印量大了,外地的书局还可以找他们进货,不用他们往各地去开话本铺子,增加额外成本。

这些话,她都细细说了。

柳君逸沉吟了一下,见小姑娘期待地看着自己,便缓缓开口。

“想法没有问题,但铺子没有印书装备,只能联系书局,一般大书局都是有自己印书坊的。”

“甚至有的大书局背后还有自家造的纸、墨。”

“这样不会被别家卖纸、墨的商家扼脖,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咱们若专卖话本子,光是一月十本远远不够,当然也可以继续对外收书稿,但……”

“仅为话本子就要有一套印书装备和纸、墨成本,同样的卖价,成本高了。”

“若找印书坊又怕泄露书稿,也容易被书局卡脖子,除非自家开书局。”

“但眼下我们的本钱还不够开一家能囤货和装备齐全的书局,何况开起来还要口碑,比开酒楼难多了。”

柳君逸也不是不懂行的人,当下将利弊说了。

想了想又道:“不过,柳家生意涉猎酒楼、糕点铺子、酒庄、干货、杂货、布庄、成衣胭脂、首饰、古董还有粮行。”

“都是吃穿用度消耗钱的生意,书局却没有一家,到是我与府城墨香书局挺熟的。”

“只是若我找上门,我们的话本子生意容易暴露出来,我不能让柳家知道我私下做自己买卖的事情。”

“再者,明年就是乡试了,想要在读书人里找到合适写话本子的人不难,但也不容易。”

“专门写话本的那些人,又不太好掌控,价钱也高,还不见得会乐意写别人定好的故事。”

柳君逸一番话理智冷静,顾佳琪却并不觉得被泼了冷水。

她道:“那就先开糕点铺,寻常市面有卖的糕点加上我会做的糕点,我也会多琢磨几种吃法来。”

“这样一间小铺就可先撑起来,随后最好是有座田庄,咱们把红薯粉放在庄子上做,安排管事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