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女配她掉线了(254)+番外

作者: 貔貅爸爸 阅读记录

几人连忙应声。

“第一,便是县学。修建县学的地方你们划个地方出来,选个日子动工。”

“第二,便是果干的事情。上次本官庄子出产的果干卖得还不错,这事可以一试。”

“第三,桑蚕本官的庄子也有人做了,本官让人将经验心得写下,到时候你们需要派人宣扬,给百姓增添些收入。但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见苏妙没有再说的,几人连忙应是。果子大概会在六月的时候成熟,而现在县学这边忙完就可以紧跟着忙活,桑蚕的事情也可以一起动手,这么一来人手便不够了。

几人将这事说了,苏妙道:“桑蚕或者果干第一次可以由县衙自己出钱自己动手做,这样一来咱们便可以让那些流民忙活,还不遭百姓非议。同时还让流民有了银钱,让他们更快安定下来。”

“后面,慢慢的咱们就可以放手了。”

钱县丞笑着:“大人妙计。”

苏妙轻笑:“这些事情还得你们拿个章程出来。”

这事情要怎么做才能不让百姓生怨又感激他们的好,总之这些事情就要麻烦周主簿他们了。

尤其是庵波罗果大多数是村民的,若是想卖果干,便得与百姓协商庵波罗果的价钱。

若是桑蚕,那也得让百姓觉得官府是向着他们的。

——

作者有话说:

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流民》作者晁补之年代:宋代

第191章 为官(14)

近日青渝县的动静比较大,先是四月中旬县学开始动工,招募了最先一批的难民干活,他们一天过去就可以得到一百文。

更别提官府还包吃的,比在棚子里待着强多了。

沈良就是这次逃难过来的,他原本是个童生,现在去官府那边当了账房,每天的银钱虽然比干体力活的少了些,却也足够让他满意的。

“良子回来啦!”他才走过去,便有人招呼他,沈良笑着点头:“嗯,回来了。”

“这官府还招不招人啊?”

“目前不招了。”沈良摇了摇头:“不过后面肯定要先生的,若是有功名在身的人可以去试一试。听说待遇不错。”

“那良子你到时候会不会去里面当先生?”

“到时候我去看看,看能不能当个启蒙的先生。”

“哎哟,到时候你就在这落下脚跟啦,可以站稳咯。”

沈良点头,是啊。

可以在这边落脚了。

县学的选址在一处空置的民房那片,苏妙让人都出钱买了一下,推倒重建。

县学占地面积及宽,里面不仅有上课的地方,还专门考虑到家远的学子建立了宿舍。

县学门口修建得很大,远远看过去极为气派。上面正挂着一块牌匾,青渝县学。

自从县学修建好过后,便时不时有百姓走过来看看,瞧,这是咱们青渝县的县学!

这可是方圆百里头一份呢!

他们时不时往里面探头,有时候带着孩子从这里走过去便会告诉他们:“以后你们就可以在这里面读书了!”

至于束脩,知县大人说了不会多的。

孩子们惊奇的看向大门,不可思议道:“真的吗?”

“真的!这可是知县大人说的。”

每每如此,每每都引人惊叹。

而苏妙这会儿正派人去搜集书本:“这书本太过昂贵,这买上一批便也让下一批的学生也用这一批的好。”

“自是如此,下官以为还可以买些纸张,先让学生学一本,另一本让练了字的学生自行抄写。如此不仅省了一批银钱,还可以让他们练练字。”

说话的是周主簿,现在书本太过昂贵,一本书最低五百文,贵的便是一两银子,县衙实在负担不起。

“如此便按你说的做。”苏妙点头:“不过这书本还得去阜城购买,不知到时候入学的有多少。”

“不如抽出一千两购买书本,纸张?”

“可。”

“不过青渝县没有书肆,毛笔等物也必得一同购买了。”这样一来便又得拨上一批钱。

“那便一同买了吧。”苏妙转而又问:“其余两件事情如何?”

“钱县丞与各地里正商量了,他们要自己制作果干。”

“也可。”苏妙不在意他们到底要做哪一样,既然选择了,她这边那就开始着手养蚕。

“那县城这边便开始养蚕吧,桑树好种植,本官这边有些心得经验,你们拿下去给百姓说上一遍。”

“到时候官府这边收蚕丝,前提必须是他们得签契书。”

“是,属下会安排下去的。”

青渝县的百姓们还沉浸在县学建成的兴奋中时,官府又发了通告,说让他们自己选择养不养蚕,养蚕出的蚕丝最后官府会按照原本市价的六成购买。

“这、为什么是六成?”

衙役已经被嘱咐过这个问题了,闻言便答:“这边有人收蚕丝吗?”

闻言的百姓摇了摇头。

“知道为什么官府愿意做这个吗?”他问了,不等百姓回答便道:“这是为了给你们多些收入!”

“官府收了蚕丝,得拉倒阜城,甚至更远的地方去卖,到时候还要雇佣人手花不花钱?养蚕的蚕从哪里来?这不花钱?”

闻言的百姓点了点头,这才想到了这些花钱的东西。

“就是如此了,大人为了你们兜里有钱,为了让你们以后个个能吃饱,能送娃娃上学,可是煞费苦心。”衙役还说了个成语,他学着钱县丞疲惫极了的样子:“唉,你们要养就来府衙这边会有专人教你们如何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