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158)

作者: 慢慢同学 阅读记录

记得呀,战场上那样儿的可不多。

马叔印象很深,“他不是牺牲了吗?我搬到这边第二天就去了烈士陵园,在纪念碑上看到他的名字了。”

老徐啐了一口,“呸。他屁的牺牲啊。他跑啦。当时我们也都以为他牺牲了。十几年前,良子在台县看着他了。根本就没死。”

啊?

马叔就看潘凤良,他就接着说了,“说起话,得是七三年了,新立乡出了个人命案子,我去查案,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看到他。当时没敢认。回到局里之后,查了当年当兵入伍的档案,他确实是齐省台县碱窝子屯的人,碱窝子就是现在的新立乡。

之后我查案的时候,也多方打听了。确实就是他。

五四年跑回来的,家里和村子里的人都以为是转业回家,那时候好些从战场回来的,都回家种地了。没人觉得奇怪。

他当兵之前就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他当兵期间,老婆死了。回来之后又娶了续弦,生了五个儿子。

总共七个儿子,最小的现在都二十多娶媳妇了。”

马叔就拍桌子,才不管在座的还有当年的团长,连长,指导员呢。

“那你怎么没把他抓起来判刑?”

老徐又插嘴了,“咋判刑?杀了他,他那一大家子咋么办?当时最小的孩子才五六个,上面一堆半大小子,本来台县就穷得当裤子了,没了爹,那些孩子不得饿死?再担上那么个名声,孩子以后怎么办?”

“那就这么放过他了?”

那肯定是没有。

“他当初回来没敢声张,村里的支书和队长都是他家亲戚,把名字偷着改叫高福了。那村子里,一多半的人家都姓高,要是全村子咬死了高四海没回来过,他就是高福,怎么抓?

当不知道,谁也不能甘心。

后来他要当队长,我想法子拦了。他儿子想出去当工人,我也给搅黄了。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吧。”

潘凤良就说了这些。

旁边听着的洛清微就觉得,这位心可够软的。

又想着,这新立乡都出些什么人啊。

忒寒碜人了。

“现在高福的七个儿子,除了老大老二老七在家种地,农闲时熬碱,其他几个发展的还不错。老三当了生产队长了。老四娶了有钱人家的闺女,搬到镇上开小卖部,挣得不比上班少。老五收粮。老六卖豆腐。

老两口跟老七住。条件相当好。”

沈默显然对高家,更熟悉。

洛清微老觉得沈默这话里有话。

第134章 跟着沈长官做娘子

事就是从高家发的。

潘凤良到省武装部,实名举报新立乡第七生产队队长高玉新的父亲高福是逃兵,就是当年被追认为烈士的高四方本人。

这个性质太恶劣了。

而且潘凤良话里话外的意思,之所以不在县里举报,不在市里举报, 就是有保护伞。

武装部也不敢瞒着,就往上报。

二把首长亲自下命令,必须彻查到底,勿枉勿纵,不放过一个以权谋私之人,严惩到底。

之后半个月的时间,省厅和武装部联合工作组几十人下基础,走访,找人证物证。

以摧枯拉朽之势,把新立乡从上到下,十几号拘捕审问。之后是县里,县长,副县长,武装部部长,公安局长等等,又是几十号人。再之后是市里,又是几十号。最后一直挖到一位主管国土资的副省。

一个逃兵案,越查越大,查成了贪腐的窝案。

上上下下,拿下去一百多号。

空出来的位置,得有人顶上,省内的干部,外地空降的不多,还是省内流动。空出来一百多位置,就有一百多人升上去,升值后留下的位置,又有人升,这一动下来,相当于齐中市和台县大换血。

潘凤良因举报有功,升了公安局长。

新立乡的班子从头撸到脚,换上的一个本地干部没有,全是其他乡镇调过来的。

新来的干部一看乡政府的大楼,再想想到县里开会,县政府的平房,这办公室就没敢进。

跑到县里找沈书记,“书记,你看咱们县城到乡里其实就是半小时的路程,骑自行车一个半小时也到了。那边儿办公环境,居住环境都不错。

地方也大。

啊……是吧……”

想说啥,又不也说完似的。

沈默就问他,“老陶你什么意思啊?想让县领导去你们镇上办公啊?”

陶乡长马上点头哈腰,“是是是,就是这个意思。不瞒书记说,那地方我是真不敢进,烧屁股啊。哪有您和王县在平房里办公,我们在大楼里坐着的道理,可不行。盗反天纲了。

旁边还有五栋小楼,是原来那个高乡长他们住的,我是不去住。

你们领导要是不去,那就空置着吧。”

开始耍上无赖了。

那怎么办?

开会研究,听听大家的意吧。

其他领导能有啥意见?

谁不想改善一下办公环境?几位主要领导,谁不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

王县就说了,“这几年碱厂税收不少,咱们县的财政也没有那么吃紧了。政府的办公地点也确实挤了点。按说也该盖个看得过去的办公楼了。

咱们先过去,过渡上三年两年的,这边儿新办公楼建好,再搬回来嘛。

书记你看呢?”

沈默就问财政局的局长,“财神爷你说,咱能盖得起办公楼不?”

那必须得能啊,穷谁也不能穷了领导不是。

“挤一挤,分三年盖的话,能挤出来。”

人家也不说多富余,反正就是有困难,但是我会努力的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