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拓跋弘有了第一个儿子拓拔宏,现在看来这两个名字同音不同字,但史学家猜测在北魏时,这两个字读音应该是不同的。为了区别,所以之后喊爹献文帝,喊儿子孝文帝。”
“27岁就当了奶奶的冯太后很高兴,再加上献文帝年纪也大了,于是她便还政于献文帝,自己专心抚养孝文帝。”
“同时冯太后也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她自然也会寂寞,于是便常常找相貌英俊的男宠进宫,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奕,很是讨得冯太后欢心。然而这却遭至了献文帝的不满,认为冯太后这是**后宫,找了个理由把人给杀了,这使得冯太后很是不开心。”
人都是八卦的,说到这姜宛自然免不了想起之前看到的八卦,然后话题也不由得拐了拐。
“其实不少人都很奇怪献文帝为何要杀死冯太后的男宠,毕竟北魏民风开放,那时候也没有程朱理学对女性贞洁的束缚,只要不搞出大事来大部分帝王都对太后找男宠争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所以有人猜测,献文帝是吃醋了,他恋上了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甚至还有人猜测孝文帝其实是献文帝和冯太后生的孩子,所以孝文帝出生后冯太后才会心甘情愿退居后宫养孩子。”
“当然也有部分正经的专家认为献文帝杀李奕本质还是因为政见不合,史书上对于这段历史的描写也很是有些语焉不详,我们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献文帝这一遭举动不仅为自己敲响了丧钟,也彻底改变了华夏的历史走向。”
“因为情人的死,冯太后决定再度出山重新掌握朝纲。她先是利用自己的声威和势力逼迫献文帝传位给了不到5岁的孝文帝,18岁的献文帝成了太上皇。”
“献文帝成为太上皇后却依旧没有放弃权力,亲自处理朝中大小事务,还多次御驾亲征,而献文帝和冯太后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五年后,献文帝在平城突然驾崩,无数史学家猜测应当是冯太后毒杀了献文帝,这之后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正式临朝听政。”
北魏,已经执掌大权数年的冯太后早已经习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对于那些所谓的绯闻她只是轻轻一笑,她从来不在意自己所谓的名节,她已经站至权力巅峰,凭什么不能跟那些男人一样左拥右抱呢?
然而在听见“献文帝”三个字时还是不由得手轻抖了一下,献文帝也是她亲自养大的,他们也曾相依为命度过了十几年,甚至她对献文帝的感情比之身旁这个孙子还要深。
只是她从来不是愿意将自己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上的人,她还政于献文帝时,自然也是留了一手的。
她将哥哥冯熙提拔成了太傅,时刻监督献文帝,献文帝年少时也听话,大小事务也都愿意听取她的意见。
然而随着献文帝年岁渐大,他开始想要逐步摆脱她的控制,彻彻底底成为北魏的主人。
她对李奕算不得有多少感情,那只是她男宠中的一个罢了,甚至觉得李奕有些愚蠢,不过是仗着她的一点宠爱竟然便那般的嚣张,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给了献文帝诛杀他的借口。
然而打狗也要看主人,献文帝杀她的男宠本质是想灭她的气焰,打压她手上的权力,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毕竟若是听之任之,那她可真要成了后宫里普通的老太太,说不定什么时候等着她的就是一杯毒酒,她自然要先下手为强。
想到这她转过头望向一旁的孙子拓跋宏,少年依旧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看不出有任何喜怒变化。
她唇角一勾,不错,比他那个父亲也沉得住气多了。
随后她继续望向天幕,她现在推行的改革在鲜卑贵族内部阻力不小,无数人反对汉化,认为汉人低贱。
然而如今朝中官吏贪污横行,水旱灾难频发,那些鲜卑贵族也只顾着继续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大肆敛财,继续沿用鲜卑旧制只会让他们的统治更加不稳定。
长久以来她接触到的汉文化教育让她意识到,北魏只有进行汉化改革,才能让北魏更好地统治这片原本属于汉人的土地。
只是她也没有想过这些举措竟然会得到后世那么高的评价,她真的改变了整个华夏走向的历史进程吗?
第40章
英明的女皇还是昏庸的男……
“二次执政的冯太后已经三十多岁, 政治手段早已经比之之前高明不少,面对如今的困局,她开启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是给官员们发俸禄, 之前北魏官员是没有工资的, 保留着鲜卑人的习性,打仗的时候抢敌人, 不打仗了就只有抢百姓, 所以贪污腐败十分严重, 北魏农民起义极多。冯太后效仿汉人朝廷开始发俸禄,同时严查贪污腐败, 肃清朝堂。”
“第二则是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她将田分给百姓,鼓励他们种地,并且种得越多, 每亩地交的税便越少。一时间大量胡人南迁至中原, 而北魏王朝也终于有了稳定而庞大的税收来源。”
“第三, 在实行均田制的过程中,荫附户的问题十分严重, 于是推行三长制, 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 五里再设一个长, 提高了基层的效率。”
“公元490年, 49岁的冯太后去世,而继承了她的遗志的孝文帝,继续进行着汉化改革,通过一系列行为譬如迁都洛阳, 在朝中禁说鲜卑话,改说汉语,同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大族通婚。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可以说大大加速了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为之后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