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396)

作者: 三六九龄 阅读记录

依照此情形推断,某些豪门大户,可能至少百分之八十的田税都逃掉了。

说到这里他气得直捶桌子:“豪门大户不交田税,商人从中投机,纵然朝廷再薄赋减役,百姓还是过得苦不堪言。”

“纵然是这样的太平之年,除去江浙湖广这些富裕之地,其他地方,照样民不聊生……”

气死他了。

这回别说沈持了,连董寻一细算这笔帐脸都变了,骤然呆立当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沈持跟他一起去牢中又就此事问了齐双几个问题,这人垂下眼,声音不稳地说道:“沈相爷,林少尹,不止齐家,各商行都染指此事……”

沈持知他说的是实情,不再为难于他:“齐掌柜受委屈了。”

“不过今日我和林大人问你的话,你可要管好自己的舌头,不能说出去。”

他言语平和,并无一句威胁恫吓之辞,但齐双却觉得浑身猝然冰冷,莫名恐慌:“是,相爷,草民不敢。”

沈持命放人。

齐双自是对他千恩万谢。

这会儿董寻找了过来,听二人说得激愤的样子问:“大人,你想动田税是不是?”

沈持不语。

三人从从牢中出来,林瑄苦笑着,忽然吊起了书袋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①难,难,难啊!”

“归玉兄,”他又说道:“忘了我跟你说的京城的四大家了吗?你看,咱只是随便碰到个商人,就跟杜家扯上干系了。”

杜家又是庄王的亲家,弄不好也要得罪庄王府。

沈持:“不动,”他自嘲地笑了笑:“你看我像动得起他们的样子吗?”

他没那么不自量力。

董寻:“那你打算怎么办?”

沈持还是不怎么当回事地笑了笑:“我没办法,董大人呢?”

董寻把手背在身后,沈持向来做事游刃有余,在他这里很少有难事,因而似乎有些顾虑,犹豫了下方道:“不如先拿某地的乡绅开刀,让他们先把田税吐出来。”

沈持:“青溪,我说过,先不动田税。”

如今最好动的是粮价。

董寻不解:“粮价?”他是世家公子出身,不曾留意过百姓的柴米油盐。

“嗯,”沈持略偏过头去看他:“嗯,粮价。”每年朝廷收税赋时,商家压价囤粮,这事一目了然,牵扯亦不多,好下手。

“你打算怎么做?”董寻紧皱眉头,一首摩挲着下颌:“我是束手无策啊。”

“我……也不知道,这样吧青溪,我着人去翰林院把朱尧请来,咱们一块儿想想办法,”沈持在心里说道:他可能还是个精明的。

朱尧很快从翰林院来户部找他们:“沈大人,董大人。”被人赏识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何况还和自己的前程紧紧挂钩。

“还是那件事,”落座后,沈持直接说道:“我想今年秋天朝廷收缴税赋时稳住粮价,朱大人有什么法子吗?”

朱尧:“……”

“回沈相爷的话,”他说道:“下官真没想过这件事,这两日可琢磨琢磨。”

沈持:“嗯,不急,朱大人回去好好想想。”

“是,”朱尧躬身施礼:“下官一定好好琢磨。”

当日散值后,沈持慢悠悠往家里走。路上看着风暖雪消,抽枝发芽的树木,才觉已是人间二月天了。

还未到家,就被沈知朵拦住了:“阿池哥,家里来信说我哥还没回家,你知道他游学去了哪些地方吗?”

怎么这么久没有音信。

沈持:“……阿秋离家有半年了。”

“阿池哥,”沈知朵眼睛红红的几乎要哭了:“你能想办法找找他吗?”

沈持的脸色有些凝重:“或许阿秋并不想让咱们找他。”

去年沈知秋到昆明府去见他,想来是告别了。

“阿池哥,”沈知朵脸色大变:“你的意思是说,我哥他是离家出走了?”

沈持沉默半晌:“他有秀才的功名在身,走到哪里都不愁生计,阿朵,你也不用太担心。”

当朝对人口迁移管制不严,打个比方说,如果沈知秋从秦州府去了江苏府,只要拿着身份文书就能在当地落籍,此后,他每月的生员银子也可从当地领取,生活不难有着落。

沈知朵一下子抽噎起来:“阿池哥,可咱们总得知道他在哪里吧?”

“你放心阿池哥,我只想知道他人在哪儿,不会告诉爹娘去扰他清净的。”

沈持想了想:“嗯,我想法找找他。”

“你去家里坐会儿?”

“不了,阿池哥,”沈知朵拿帕子拭干眼泪:“昨日才去过,我回去了。”

她一转身,险些撞到人,抬头一看,竟是史玉皎关切地看着她:“阿朵妹子怎么哭了?”

沈持把史玉皎拉到身边:“你回来了?阿朵她担忧阿秋,想知道他去哪儿了。”

史玉皎刚教完七、十两位皇子习武从宫中出来,只穿一件薄薄的春衫,额间还有一层细汗,气色比寻常闺秀要好,粉面桃腮,她说道:“也是,阿池,你想法子找找他吧。”

沈持点点头:“好。”

沈知朵屈膝一礼,辞别他们回孟家了。

史玉皎和沈持一块儿往家走,她问:“你最近在忙什么?”

“户部的事,以前萧相爷的事,陛下的事……一锅粥,”沈持拉着她的手笑道:“领的俸银不如你,干的活儿还多,三娘,我现在投笔从戎还来得及吗?”

粮价、田税的事还没有眉目,他不肯说出来。

史玉皎挑眉一笑:“来不及,别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