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依旧死在了西北,死在周家的势力范围内,哪怕周家在朝中有陶岳这位盟友在,也依旧会得罪另一位皇帝心腹颍川侯。杀子之仇,可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周家纵容周淑仪这么多年了,还一直给她送钱送东西,变相等于一直在支持她在京中的行动,出事后再说全家都对她的计划毫不知情,颍川侯府怎会相信?
周家若想西北边军安稳,自家子弟也平安顺遂,有些人就必须好好管束起来了。不然他们立再多的功劳,流再多的血,牺牲再多的性命,也挡不住背后有人拼命替他们拉仇恨。既然他们在交好陶岳一事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何妨再多做一些呢?
海家的车队终于在天黑之前,抵达了长安城。他们走安定门进城,没多远就到城隍庙了,海家在长安的宅子就位于这附近。
此时街道上还人来人往的,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挑起灯来,整条街上都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当中还夹杂着寺庙香火烟熏的味道,配着周边传来的小贩叫卖声、父母吆喝孩子回家的叫唤声,组成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海棠掀起车窗帘的一角往外张望,深感长安城确实比她往日见过的瓜、肃、甘、凉、兰诸州都更繁华,这繁华的程度根本没法比。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马氏整个人也放松下来了,打了个哈欠:“可算到家咧!坐了这半天的车,额地腰都酸了。”又清了清嗓子,觉得有点渴。
路上聊了这么久的八卦,精神上固然是愉快的,也丝毫不觉得无聊,可就是太费嗓子了。他们从别庄带出来的一大壶茶水已经见了底,马车用的茶炉子也早就没了炭。等到家之后,她可得好好灌两碗茶下去,润润嗓子才行,不然明早起来就该哑了。
马车队拐进了一条巷子,随即海棠在车里就听到了海长安与崔大壮说话的声音。
海长安特地迎到马车边来,隔着车帘给母亲马氏请安问好,又说起父亲还没到家,但家里已收拾好了,热水热炕都烧起来了,饭菜也随时出锅,母亲到家就能歇下。
马氏满意地夸奖了儿子,又打发他去后头见妻儿。
海棠掀起另一边车帘,给哥哥海礁使了个眼色。
第142章 长安故居
海家在长安的宅子有四进,占地比肃州的宅子大了一倍,虽说格局有些相似,也是陕西的建筑风格,但这里的一进院和四进院都有两层小楼,空间很是不小。
一进的前院特别大,一楼包括了客厅、花厅、茶房、两间带炕的客房、厨房与仆役住处,二楼则是一圈的客房,由光线昏暗的长廊相连接,不过每间屋子都有面向院子的大窗户,通风采光都不错。从前海家人还在长安时,谢文载等一众流放至此的犯官们,若是在城中居住,基本都会在此落脚。虽说条件只能算一般,冬天也没有暖炕,只能靠火盆取暖,但这里的屋子隐私性挺好,他们住得倒也安心。
二进本来是个花园,东侧有一排三间屋子,充作书斋。海礁与海棠的父亲海定城,少年时就是在这里读书的。谢文载等人也很喜欢在此消磨时间。后来海西崖收养了丧父的海长安,就把人安置在了这里。
不过如今二进院的格局大变,正中间新建了一条带屋顶的长廊,连接通往前院与三进院的两个门,将院子一分为二,东边仍旧是花园,又增建了两间小屋,西边重建的书斋比起从前更大了一些,添上了火炕与下水等设施,倒成了一处可住人的居所。
海长安送母亲侄儿侄女以及妻儿进来的时候,向马氏等人解释:“儿子到家后才从大壮那里听说了,这宅子当年爹与娘托给马家大舅舅照看,马家舅母便把它租了出去,挣些租金贴补家用。最后一任租客去年冬天在书斋里不慎打翻了火盆,整个院子走了水,把屋子烧了。开春后租期一到,租客也不好意思提续租的事,给了一笔补偿金,便带着全家人搬走了。
“马家舅母收了银子,也不提重建书斋的事。后来爹娘写信回来,告诉大舅与大姨咱们要回来了。大舅让舅母去找人重建房子,舅母说钱已经花出去了,没钱盖房子。大姨很生气,自掏腰包雇了工匠,大舅也出了一半银子,才把屋子盖好了,这个月初才停的工。大壮回来后已找人收拾干净了,园中的花木就等明年开春后再补种。”
马氏听得沉了脸:“这事儿咋没人跟额说?大姐早上去找额,一个字都没提过!”
海长安笑道:“娘别生气,横竖房子已经建好了,崭新崭新的,岂不是比原本的老房子强?儿子已经看过了,这里本就是儿子的住处,如今地方大了,也能住得下儿子一家三口。一会儿儿子就让媳妇他们搬进去。”
“那咋能行?”马氏才没那么容易被儿子哄住,“新屋子潮气大,少说也得放两个月才能住人。你皮糙肉厚的也就罢了,你媳妇可受不了,更别说你儿子还小,身体又弱,要是搬进去后住得不舒坦,三天两头的折腾请大夫,还不如不住咧!你带着媳妇儿子住正院去,这边先放几个月再说。家里哪里就缺了你们的屋子?!”
海长安其实真不觉得新屋子有什么,不过母亲都发话了,他自然没有违逆的道理。
一行人又进了三进院。这里其实是宅子的内宅正院,规规整整的正屋三间,外加东西厢房各两间。屋里的炕都已经烧好了,马氏进了正屋,换了衣裳,洗了脸,喝了热茶水,看着屋中打扫得干净,虽有许多不足之处,回头再慢慢收拾就是了,心里还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