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府衙里还有曾跟随前任知府进京述职的差役,说当时知府大人在京兆府任职的同窗透露,这逃犯投奔的权贵,家里出了娘娘,还有皇子,权倾朝野,世间无人敢招惹的。
前任知府在那次述职之后,又回长安做了三年知府,方才高升,换如今这位黄知府接任,而黄知府至今已经在长安待了四年,后年就六年任满了。算算时间,前任知府进京述职是七年前的事,当时孙贵妃所出的五皇子还未夭折呢,刘淑妃母子却已彻底消失,而且刘家也没有阁老。符合那权贵背景描述的,除了孙家人,还有谁呢?
知府衙门查到这里,才确定这伙杀手可能与孙阁老有关系。可孙阁老为何要对金家下狠手?金森区区一个小举人,怎么得罪他了?
黄知府虽然一向为官清正,可查到当朝阁老头上,也不由得踌躇了。案子再查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他暂时还拿不定主意,可能得写信进京,找人商量一下。
海棠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了海礁的话:“哥哥,这些都是长安府衙的内部消息吧?不是知府跟前的心腹,都不可能知晓。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军师告诉你了?”
海礁微微一笑:“老军师恐怕还不知道这事儿呢。我自有我的法子。”
第174章 好心人海礁
海礁虽然稍稍卖了个关子,但他对小妹一向坦白,说笑两句后,还是告诉了她实情。
那天他起了要建立自己个人情报网的念头后,便记起上辈子结识过的一位黄捕头来。
黄捕头是长安知府衙门的捕头,世代执役。他是父母的老来独子,父亲去世得早,寡母一手将他养大,受了许多苦。等到他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府衙差役之职,日渐显露出才干,受到上司青睐,还有人上门说亲时,他的老娘便出现了老糊涂的症状,起初只是忘事厉害,后来整个人都痴痴呆呆地,动不动就满城乱走。
为了照看老娘,黄捕头连婚事都耽搁了,到如今三十好几,还是个光棍呢。
上辈子黄知府在六年任满后,即将升入京城大理寺。他十分欣赏黄捕头,又因二人同姓,平日里叔侄相称,有心要提携这个便宜侄儿一道进京去。大理寺的捕头虽然也是差役,身份地位却与一般府衙差役不可同日而语。可黄捕头没法丢下老娘,若带着老娘一块儿进京,又怕自己忙于公务时,无人能照看她;可若是留在长安,好歹还有街坊邻居搭把手。因此,他只能忍痛婉拒了黄知府。认识他的人,谁不为他可惜呢?但他却从未后悔过,只一心孝顺老娘。
海礁后来听说有人替黄捕头牵线做媒,说了一个肃州来投亲不着的寡妇。那寡妇虽有一儿一女,但女儿已卖身富家做了丫头,儿子因病耽误了医治,落下残疾。她十分能干,性情也温柔和顺,嫁进黄家后,把黄捕头和他老娘都照看得妥妥当当的,再没让黄捕头为老娘操心过。黄捕头总算可以专注于事业了。而她本人母子俩生活安稳,还攒起了女儿的赎身钱,皆大欢喜。
海礁记起黄捕头,知道他与黄知府关系亲近,得其信任,总能知道许多内部消息,便打起了他的主意。
海礁还知道,长安城里都有哪些机灵的贫家少年,是可以花钱雇来跑腿办事,却又嘴紧不会轻易泄露雇主消息的。
他先花钱找了几个上辈子认得的机灵孩子,让他们去帮自己盯着黄老娘,找到她平日里走失时常去的地方,还有她惯常走失的时间、规律等等。他本人每天去周家老兵庄子与三房别院忙活,回城时就能从那些孩子处得到情报,没几天的功夫,便已经摸到黄老娘乱走的规律了。
他前儿抽空到黄家附近街道上转了一圈,就运气很好地遇上了再次走失的黄老娘。他扶着老人家,一路打听着把人送回了黄家,附近街坊邻居都知道黄老娘今日遇上好心人了。等黄捕头听说老娘走失的消息,急急忙忙赶回家时,看到的就是老娘安然无恙坐在家里,高高兴兴地跟少年客人牛头不对马嘴地聊天的情形。
黄捕头对好心人海礁感恩戴德。海礁顺势打听他家里的情况,得知他家中无人帮衬,老娘却总是出门乱走,街坊邻居若看见了还能拦一拦,可谁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可能整天帮他盯着老太太。以前黄捕头还想过要雇人,头一回雇来的妇人却悄悄偷他家里的东西,还克扣他娘的吃食,他怕老娘受委屈,再不敢起雇人的念头了。
海礁便再次“好心”地将住在两条街外的一个寡妇介绍给他。那寡妇是在肃州大战时死了丈夫,战后带着儿女回长安城投亲的,没想到亲人已经去世,她无处可去,坐吃山空,如今只能赁了一间小屋,带着两个孩子,以替人浆洗衣裳、缝缝补补为生,日子过得艰难。她母子三人可以帮黄捕头照顾老娘,顺便做些家务活,黄捕头只需要把家里院子便宜租两间屋给他们落脚就行了。
黄捕头试着请寡妇来帮着照看了老娘一日,发现老娘吃饱穿暖,没有再往外乱走,家里也妥妥当当的,顿时大喜,便收拾出两间空屋来,便宜租给了寡妇一家。事实上,他雇人的钱抵扣租金,还有剩余,等于是寡妇母子三人有了免费的住处,还能赚点零花。寡妇一家无比欢喜,照看黄老娘更用心了。
至于日后他们两家是否会并作一家,那就要看他们的缘份了。起码如今他们相处融洽,寡妇有了依靠,不必再卖女换药钱,儿子也还未因病耽误了医治而落下残疾;黄捕头不必再为老娘分心,后年也可以放心随黄知府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