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贤妃就算生下了皇帝礼法上唯一存活的子嗣,也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出身,她的家乡父老不曾为此庆贺。这不是因为她为人低调,又或是被孙贵妃压制得不敢张扬。而是因为她家乡的人,都很清楚许贤妃是否有姐妹,知道她曾经嫁给了什么人,是个有夫之妇。再加上金举人当时还活着……她怎么敢宣扬呢?这可不是什么体面光荣的好事。
海棠小声问:“到底是周太后在信里就撒了谎,还是镇国公为了给皇帝挽尊,才故意编造了这个谎言呢?“
海礁沉吟:“我觉得……应该是周太后在信里这么说的……”
如果周太后指点金家人到长安来投奔周家,还同时知会过皇帝与许贤妃,她就没必要让自己的亲兄弟知道皇帝的把柄。君夺臣妻可不是什么好名声,皇帝要脸,又怎会乐意让周家人知道自己的短处?他对周家忌惮已久,如今好不容易关系缓和了些,周太后实在没必要在他们之间再添上一根新的刺了。
况且,皇帝明显有意将皇位传给许贤妃所生的八皇子,那么周家就有可能成为新君坐稳皇位的助力。让周家知道许贤妃是二嫁,曾经抛夫弃子,又有什么好处?以周家人的脾气,他们会对储君及其生母保持敬意吗?
许贤妃是初婚还是二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如今是八皇子的生母,而八皇子即将成为储君。那么,为了大局着想,无论是德光皇帝,还是周太后,都没有让周家人知道太多真相的理由。
至于金家,只要周家能庇护他们安稳度日,金举人有必要多嘴吗?他不多嘴,谁又会多管闲事地嚼舌头,向人宣扬金嘉树不是许贤妃的外甥,而是她的儿子呢?
海礁低声道:“其实……若是这个谎言能一直维持下去,我倒宁可无人提起真相。世人若不知道许贤妃原是有夫之妇,就不会质疑新君继位的资格了。孙阁老与纪王世子少了生事的理由,世上便少了许多纷争。哪怕是对金嘉树本人来说,让人知道他是太后与前夫生的儿子,还不如做太后的外甥更省心呢!”
海棠眨了眨眼:“就怕孙家人那边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早晚会拿这事儿做筹码,打击许贤妃,阻止皇帝立八皇子为储。”
海礁挑了挑眉:“可许贤妃也不是全无筹码。”他笑得有些意味深长,“她也掌握着孙贵妃的把柄,不是吗?”
周太后虽然对周家人撒了谎,可有一件事应该是真的——当年坤宁宫大火时,确实有一位尚未入册的乳母逃进了慈宁宫,为周太后所救。
第228章 金锭的来历
若不是真有其事,这种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周太后怎会编出来哄骗娘家亲人?
她也没必要这么做。
镇国公是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只要她发话让周家人照应一下许贤妃的外甥,镇国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至于金嘉树的亲生母亲是不是经历过坤宁宫大火,那根本不会影响到镇国公的判断,说不说都是一样的。若是为了解释孙家人要对金家人赶尽杀绝的理由,那仅仅一条“孙贵妃嫉恨许贤妃”就足以解释了。
所以,这件事应该是真的。坤宁宫大火当日,确实有一个刚刚被吴家送进皇宫,还未正式成为皇嗣乳母的年轻妇人,在混乱中逃到了慈宁宫,向周太后求助,很有可能也将坤宁宫大火的真相告诉了周太后。
只是,这个年轻妇人是否被周太后平安送出皇宫,与家人团聚,并在数日后急病而亡呢?
那可就说不准了。
海礁双眼微微发亮。有些事他上辈子怎么都弄不清楚,如今却终于可以想通了。
许贤妃是周太后身边的宫人,可无人知道她是几时进的宫,又为何会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入宫侍奉太后?如果说,她是吴家人送进宫的乳母候选,在吴皇后与三皇子死于坤宁宫大火后,逃到慈宁宫求助,从而留下做了宫人,那就能解释了。
那些年孙贵妃虽然还未入主坤宁宫,却已是后宫事实上的女主人,连周太后都只能封宫不出,暂避其锋芒,一个连宫籍都没有的乳母,还知道了孙贵妃的秘密,除了托庇于太后宫中,哪里还能找到活路?
周太后将她留在身边做宫人,也算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吧?保护一位目睹了吴皇后与三皇子惨死真相的证人不被孙家人所害……
不过周太后应该给金家那边送了信,否则金举人不会带着家眷急急逃离京城。至于他声称妻子已死一事,大概只是想掩饰他的妻子进宫后就再也没回过家的真相,顺便还能撇清自己。一旦孙家人查到他妻子被吴家选中做了乳母,他就能推说妻子得了急病,不曾入宫,后来人还死了,这样他就能避免被牵连了。
既然金举人的原配妻子已“死”,那他回家乡后再续娶就顺理成章了。只是从那之后,他不敢再进京赴考,很可能把责任都推到了原配身上,进而迁怒原配所出的嫡长子金嘉树,无视后者被继室欺凌……
海棠听得海礁思维有些发散了,连忙把他拉了回来:“照哥哥这个说法,许贤妃在周太后身边服侍时,还未与夫婿和离,又要保守身份之秘,那为什么还敢给皇帝做妃子呢?皇帝知不知道她的来历呀?”
海礁顿了顿,思绪又转了回来:“就算最初不知道,后面也肯定知道了。不过德光皇帝对许贤妃还是挺宠爱的,半点不在意她嫁过人这事儿……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她生下了八皇子,生育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