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许贤妃为什么敢做皇帝的妃子……这不是明摆着么?
她这样的身份,有周太后在,她还能受到庇护。可周太后年纪大了,早晚要死的,一旦死了,身边的宫人能有什么去处?运气好的,可能是正常遣散出宫,又或是为太后守陵;若是运气不好,兴许就被孙贵妃迁怒,下令处死了。
许贤妃若不想死,那就得给自己寻一条出路。她最初可能只是想图谋一个侍疾的功劳,可不知怎么的,被皇帝看上了。周太后为了周家未来,不想背负欺君罪名,肯定会向皇帝坦言她是有夫之妇,可皇帝不在意,许贤妃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成为皇帝的妃子,再生下皇帝的子嗣,就算是孙贵妃知道了她是谁,也不敢对她不利。哪怕周太后去世了,她也有一条活路可走,兴许还能庇护慈宁宫的其他宫人。
金举人会要求妻子与襁褓中的儿子分离,进宫做乳母,以助自己攀附权贵,就不是什么情深意重的好夫婿。许贤妃琵琶别抱也是人之常情。至于金嘉树这个儿子……做母亲的总要先活下来,才能谈其他。
海礁越想越觉得自己猜得没错:“只要德光皇帝知道许贤妃是有夫之妇,必定会扫清后患,八成是派人去找过金举人,命他写下和离书了。妹妹可还记得,金家人行李中那一箱子金锭,都是内府所铸,通常是皇帝赏给臣下的。恐怕当年金举人就是得到了这么一箱金锭,换取了他亲笔所写的和离书,许贤妃才得以光明正大地封了妃。哪怕后来有人发觉许贤妃是二嫁,德光皇帝也不担心自己会被指责君夺臣妻……”
算算时间,皇帝若真的派人去找金举人要和离书,那时金举人肯定已经再婚生子了。后者先弃了原配,自然没理由指责原配抛夫弃子。
海棠觉得兄长此时有些过于兴奋了,连忙给他泼了盆冷水:“哥哥有没有想过,许贤妃手里若真的握有孙贵妃谋害吴皇后与三皇子的把柄,那她上辈子为什么没有拿出来呢?”
海礁顿住了,缓缓低下头,看向坐在炕桌对面的妹妹。
海棠继续道:“上辈子她的儿子很可能被害死在长安。她能事先察觉到孙贵妃不怀好意,求得周太后写信嘱咐镇国公照应金家人,又怎会猜不到害死前夫儿子的凶手是谁呢?她既然清楚仇人是谁,为何不拿出坤宁宫大火的真相,报复孙贵妃?她如今已不是一个小小的宫人了,而是皇帝宠爱的宫妃,还生下了八皇子。哪怕皇帝再偏爱孙贵妃,也不会将许贤妃的话置若罔闻吧?可她一直不提,又是什么缘故呢?别说是因为她手里没有证据,她本人就是人证,难道算不得证据?”
海礁皱起了眉头:“许太后其实提过此事……但那是很久之后了,孙家都倒台了,说了也没人在意,朝臣还以为她是想加重孙贵妃的罪名呢。不过确实……这事儿有些不合情理。按理说,她在封妃之前,告知皇帝自己是有夫之妇时,就该坦白说出自己的身份了,那就会牵出当年坤宁宫大火的真相。为什么宫里一动静都没有?”
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皇帝病愈之后,不但追封了前国丈,还赦免召回了许多吴门故生,给孙阁老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在后宫,孙贵妃依然高高在上。
如果这就是皇帝对孙贵妃及其家族的惩罚……
海礁暗暗咬牙:“老婆儿子死得这么惨,害死他们的真凶却连位分都没降,德光皇帝真是冷酷无情啊……那他又何必追封吴家,还赦免了那么多吴门故生?莫非他不是真的后悔了,而仅仅是要利用这些人去制衡孙阁老而已?!”
海礁这么想着,心不由得灰了几分。若皇帝连杀妻焚子的仇都能放过,他真的会放弃孙家么?真的会阻止孙家迫害周家么?
海棠拉着他道:“哥哥别想太多了。许贤妃没办法拿坤宁宫大火的真相去威胁孙贵妃,可她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知道孙贵妃要杀自己的儿子,她肯定要有所回报的。”
第229章 开解
海礁听了妹妹的话,依然有些打不起精神:“话虽如此,可许贤妃能做什么呢?太后快死了,周家连自保都吃力,她能依仗的就只有德光皇帝。德光皇帝不肯对孙家人下死手,她就无计可施。等到德光皇帝驾崩,新君继位,她还是会被困于后宫,空有尊贵的地位,却无法影响朝政。这跟上辈子没有任何差别!”
到头来,孙家还是能继续苟延残喘许多年,直到陶岳清理掉孙阁老派系的官员,夺过朝政大权,新君也长大亲政了,孙家才会彻底倒台。
可在这个过程中,西北军民会如何?周家会如何?周家庇护下的官员百姓会如何?谁会关心呢?兴许连陶岳陶大人,也仍旧逃不掉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的命运。海礁可不想自己重活一世,那么努力地想要改变,结果却是什么都没能改变。
海礁满心不甘,海棠却还算平静。
她心里清楚,这个时代的人,都把皇帝看得很重要,认为皇帝不想做的事,没人能逼他去做;皇帝不想杀的人,也没人能治得了他。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皇帝难道愿意儿子们死的死,出继的出继,只留下一个奶娃娃可继承大统?可他还不是要面对这样的结果?
皇帝难道不恼恨周家把持西北兵权,想要将兵权重新掌握在手中?可胡人频频扰边,朝中却无大将可派,他还不是只能让周家继续镇守西北,直到镇国公周老元帅去世为止?
皇帝难道不想彻底报复昔日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让他们再也无法威胁到自己?可他还不是要册封那几位王爷亲王爵位,好吃好喝地养着,连个治罪的借口都找不到,还要在病重的时候,因为无子可继位而面临他们带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