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杜伯钦依然不满足。他想要无罪释放,哪怕是轻罪降职也行!去边疆挣命?万一死了怎么办?况且如今楚胡两国停战,他去了边城,天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参战立功的机会?他在长安养尊处优多年,不认为自己能在死囚营里过得好,忍饥挨饿几年,还有力气上阵杀敌。
杜伯钦终于又拿出了一个压箱底的筹码。
这件事其实是孙家那边传过来的情报。
孙家以爵位为诱饵,钓着颍川侯府二房的曾二太太周淑仪许多年,本意只是想借着她的手,挖空周家的财富,不过是一记闲棋罢了。但自打纪王世子妃孙氏难产,一尸两命,孙阁老不得不考虑让小孙女成为纪王世子的继室,原本的小孙女婿人选颍川侯世子,就显得十分碍眼了。孙家打算利用周淑仪,暗中对颍川侯世子下毒手,过后还能挑拨周家与颍川侯府的关系。但考虑到周淑仪好忽悠,她母亲马老夫人却未必好骗,孙家便准备了一个后手,让杜伯钦掌握了马老夫人的一个秘密。
十几年前,孙家养的死士曾经在京城无意中抓到一个胡人奸细。他们并没有直接把人送去官府,而是将人藏起来,细细盘问,试图从中找到可以利用的地方,陷害打击周家一把。那胡人奸细很快就在孙家的威逼利诱下开了口,招认自己进京靠的是周家三房主母安排的路引。据说马老夫人已经给同样的胡人奸细安排过几次路引了,这是胡人老汗王帐下用惯的一条暗线。
孙家拿着那胡人奸细手中的路引,与长安官府留底的记录作对比,就能指控马老夫人通敌。对马老夫人而言,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要命的把柄了。
第406章 四百章零五 认命
书房中,周世功也正在跟海礁谈自己打听到的消息。
“据说孙家当时十分高兴,觉得找到了打击我们周家的把柄,借着我继母一个人犯的罪行,便能将整个周家都拖下水。可他们仔细查验过之后才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马老夫人固然是给那些来历不明的商队和商人弄到了进京的路引和出关的文书,还不止一回,可她并没有找任何一个周家人来办这件事。当时她找的是官府里的熟人,有的是与她交好的女眷的夫婿子孙或亲戚,有的是三房老太爷的前部下,也有“娘家”马家的子弟,反正没有一个姓周,也没有官职比较高的人。
就算孙家从那胡人奸细的路引倒查到经办路引的官员头上,也没办法将周家的重要成员牵扯进来,顶多就是除掉几个小官小吏,外加一个马老夫人罢了。后者可能会牵连到周家三房,但想要光凭这件事来证明镇守边疆数十年的周家全族都通敌叛国,显然无法服众。而那时候,三房老太爷已经告老致仕,不再过问西北边军事务。他的妻子更是从未掺和过军中之事。孙家只告倒一个周家三房,也影响不了镇国公的兵权,甚至不会给西北边军带来稍大一点的震荡,那又有什么用呢?
那时候,孙家还没能成功将孙永禄送入西北边军,可朝中尚有能掌兵的大将,还跟孙阁老关系不佳。光靠着胡人奸细的几句证词和一张路引,他们顶多是给周家三房添点麻烦,却对周家嫡支影响不大。即使皇帝真的以此为借口,强行收回西北兵权,也有很大可能会便宜了别人,轮不到孙家染指。而这兵权一旦落入别家大将手中,再想让人家交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孙家觉得不划算,就留下了这些证据,把胡人奸细交给孙永柏,拿去锦衣卫换功劳奖赏,却没有对周家三房发难。
如今,孙家要对颍川侯世子暗中下毒手,就打算利用周淑仪这把刀,嫁祸给周家三房,乃至整个周氏家族。为了确保事情不会出岔子,他们将马老夫人的黑历史以及相关的物证,交到了杜伯钦手中。一旦马老夫人发现了事情真相,不肯听从孙家的安排,把颍川侯世子给弄死,又或是她事后不肯保密,要说出孙家在整件事中真正扮演的角色,那杜伯钦就要利用那些证据,在西北边军内部宣扬马老夫人通敌的罪过,让她彻底翻不了身,自己还能趁机挑拨周家与其他将领的关系,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这个阴谋还没来得及施展就先行破灭了,马老夫人与周淑仪也分别遭到了软禁,杜伯钦手中的把柄没了用处,还自身难保,孙家原本的计划,自然也就没办法再履行下去。
周世功低声道:“杜伯钦交代,他收到孙家来信后,曾经想办法去府衙查过文书存档,从那路引确实能查到当时经手的官员姓名。不过,继母几次都是找不同的人办事,那些官员有的已经老死,有的调任外地,再也没回过长安,还有一个……本就是杜伯钦的人脉,曾替他做过些见不得光的事。他若真把事情闹出来,周家三房未必会怎么着,他就先有麻烦了。因此,他把东西收起来了,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要拿它们来威胁继母……”
杜伯钦还是很细心的,把事情都查了一遍,甚至还找到了两个当年目击过此事的府衙前书吏,必要时随时可以出面做人证。只是他再三衡量过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孙家固然早有计划,可他也得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若不是这回涂荣追问他情报,他绞尽脑汁也无法让涂荣满意,他也想不到要拿这条情报来作筹码。毕竟,一个马老夫人,哪怕再添上周家三房,对于周氏家族的重要性,也远远不能跟孙家兄弟在家族中的地位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