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如今暂时还不敢得罪辛知府,只能装作不知情的模样,继续与他虚与委蛇,然后再想办法脱身。可他不确定辛知府盯上的是否只有自己,想到堂妹吴琼即将出孝,届时也要说亲了,他就起了担心,生怕妹妹也被人算计了。他婚事不顺,顶多就是晚两年娶妻,原也不碍着什么。可妹妹是闺中弱女,若是婚事有什么变故,可能一辈子都赔进去了。为了避免被算计,最好的法子就是暂时别给吴琼相看,省得掉进别人的圈套。
他立刻与镇国公夫妇进行了沟通。镇国公夫妇并不认为辛知府狡诈至此,但吴珂既然有所顾虑,那么他们也没必要急着把吴琼的婚事定下来。他们本来只是希望吴家兄妹都能在合适的年纪里拥有合适的好姻缘,但若吴家兄妹心中不情不愿,他们坚持安排婚事,也是吃力不讨好,何苦来呢?
镇国公夫人让小儿媳去安抚了吴琼,吴琼不但没感到难过,反而更觉欢喜。这让镇国公夫人隐隐有所觉,自己好象太过忽略了吴家兄妹本身的想法,只一心觉得自己的做法对他们好,便自顾自地行事了。吴家兄妹本就是寄人篱下,事事都要仰仗周家,就算心中有什么不情愿,也不敢说出口。可若是他们委委屈屈地听从了周家的安排,婚后的生活就能称心如意吗?
镇国公夫人心中警醒,想着十几年的救助庇护都坚持下来了,可别因为一时疏忽,便抹消了吴家兄妹对周家的感激,太后娘娘的心血也白费了。这吴家兄妹的婚事,他们夫妻还是不要大包大揽的好,最好是问过他们本人的意愿,再请太后的示下。眼下先想个借口推托一番,哄住辛家与外人,把时间拖到新君继位,事情就好办了。
镇国公夫人这边的态度冷淡下来,辛知府夫妇很快就察觉到了。他们倒也不慌张,反倒觉得这样也不错。他们还要等到京中来信,确定皇帝不反对他家把女儿嫁给吴珂,才能把婚事继续谈下去呢。那所谓前头与他家女儿议亲不顺的人家派来的代表,其实早就离开长安了。辛知府本就无心再与他家结亲,自然不会在乎他们家的看法。反正对方儿子瞒着父母养外室生孩子,本就理亏,有什么脸面说他们辛家背信?因此他派管家冲着来人嘲讽一番,对方也就灰溜溜地跑了。
不过这事儿还得瞒着外头,他需要借这家人的名义,拖延女儿相看的进度,以免镇国公府催着他尽快定下孩子的婚约,回头皇上震怒,他就被动了。
若是镇国公府与吴家因为这件事,对他辛家生了嫌隙,他也有合理的理由推卸责任。那家子自个儿没管好儿子,拖着辛家婚事,迟迟不肯给准话,本就有错在先。辛家悄无声息地换了相看的人家,只当没跟他家议过亲,才是正常的做法。要脸面的人都不该闹将起来,闹起来就是他家理亏,怎能说是辛家的错?回头若是皇帝允婚,他好生安抚吴珂一番,说几句好话,再指点指点对方的文章,事情也就过去了。这门亲事能给辛家带来的利益,依然还是不打折扣的……
三方各有考量,吴珂与吴琼的婚事就此耽搁下来,没了下文。不过吴珂却一改先前的忧虑,心情好了不少。即使冬日寒风凛冽,长安城还下了初雪,他也兴致勃勃地拉上两位同窗金嘉树与耿天佑,骑马出城踏雪寻梅而去。
金嘉树的骑术大有长进,此行颇出了一番风头。他乘兴而去,尽兴而归,晚间还给海家送来了三枝开得正好的折枝梅花,让马氏、胡氏与海棠分别赏玩。其中给海棠挑的那一枝,他还格外用心几分。
马氏看着自己那枝红梅花开得格外繁茂,高兴不已:“这花儿开得好!额们也该出城去瞧瞧,回头得了好梅花,也给你家送几枝。”
金嘉树笑着先向她道了谢,又问:“府上如今正忙什么呢?我今日原想着邀海妹妹与宝岩同行,偏你们不在家,我扑了个空。”
马氏答道:“额大姐家里有喜事,额带着孩子过去道贺了。”
第750章 欢喜
周怡君的婚事终于定下来了,正是冯家。
虽然冯家也有几分不足之处,家境定是不如周家三房富裕的,但周世功与周马氏见过冯家人之后,都对这门亲事挺满意,周晋林夫妻也很赞成,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正式过定礼的日子定在明年开春之后,婚期估计要到下半年了,海家也不知道能不能赶上,不过得知喜讯后,马氏立刻就带着孙子孙女前往道贺了。胡氏倒是没有同行,她去了一位娘家长辈家中探病。对方自入冬以来就病倒了,家人都很担心,胡氏小时候曾得对方关照,闻讯自然要前去慰问一番。
周怡君已见过自己的未婚夫冯度,对他还是挺满意的。见到海棠的时候,她也面带娇羞地说了实话:“他是个正派人,脾气也好,对武将人家没有偏见。我觉得我应该能跟他相处得来。至于科举成绩,他年纪还不大,用心多读几年书再去考便是。世上有几个少年举人的?他的才学在长安已经算不错了。”
小有名声的“才子”金善,还不同样是今科乡试落榜?得拜名师的吴珂与金嘉树也不例外。冯度再怎么样,也比曾伯清强,至少祖父周世功交好的几个读书人,都一致认为冯度的文章颇有灵气,而曾伯清的文章火候还差得远,他连秀才都没考上呢!
海棠的感受有些复杂:“你是拿曾伯清的水平去衡量未婚夫的本事的吗?”曾家二房那个儿子,心思根本就不在读书上吧?只是作为舅舅的周世功一直督促他读书,他才做出个样子来而已,其实心里想的都是要怎么回京城颍川侯府去。拿这么一个人的才学水平去衡量未婚夫,标准也未免太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