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988)

谢忠倒是知道崔大壮奉海礁之命,在永平府城里置办了一个宅子,这是预备日后海西崖一家回乡养老时居住的,如今暂时安置着方氏等人。他没有直接把消息传回京中,而是把话捎带给了方氏。方氏再三考虑过后,还是决定暂时不回江海屯。

族人此时固然是对她有愧于心,但这种想法也不知能不能长久。倘若她重回海家,主持中馈,哪天让族人们不满意了,只怕又会有人拿她改嫁的事说嘴。她自己倒没什么,就怕女儿会受委屈。如今二舅舅一家愿意为她撑腰,又在京城有了大好前程,她心里更想带着女儿进京投奔二舅舅,从此只当自己是个失了依靠的寡居妇人,带着亡夫留下的妾室和一双儿女,留在无人认识自己的京城过活。凭着她手上的私房与产业,她有信心能养活一家人。这岂不是比留在老家,留在所有人都知道她经历的地方,随时有可能听到流言蜚语强?

舅舅、侄儿都劝过她了,她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她替海家长房保住了血脉,也没让外人侵吞了海家祖产。她没什么对不起海家的。她已经扶持了海家族人许多年,家族大敌已去,族人们守成就能过安稳日子,用不着她多操心。她如今也该为自己和女儿多考虑考虑了。

海礁认为方氏的想法很有道理,也非常赞成。他此番写信给家人,就是想请示祖父母,是不是在京城宅子附近,再置办一处房产,将来好安置长房一家人?祖父祖母对方氏这个前侄媳兼亲外甥女有什么安排,他得问清楚了才行。

海棠心想,长房一家进京也好,在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生活,日子能清静许多。

就算海家族人再也不拿方氏改嫁的事说嘴,外界的舆论也不是他们能掌控的。方氏可以不在乎那些闲言碎语,但海宝珠要说亲,海宝柱要娶亲,他们还是要与外界交际往来的,怎能堵上别人的嘴呢?更何况,江家此番固然是倒了霉,但他们的罪行顶多就是几个领头的人遭殃,还不到满门抄斩甚至是牵连九族的程度,那些活下来的江家人还继续在江海屯生活,他们又不是什么品德高尚的好人,当真不会上门骚扰方氏吗?

与其留在江海屯,日日耳根不得清净,方氏一家还不如远走高飞算了。等到他们年纪大了,想要叶落归根时,再回江海屯生活,那也起码是几十年后了,未必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往事,再上门来找麻烦的。

这样的安排,对方氏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结果吧?

至少在海礁看来,应该是这样的。

上辈子的事,海礁不肯细说,但从他偶然透露的只字片语来看,老家的海家亲友都没得什么好下场,方氏母女皆亡,他自己也是失了依靠,还被江家追杀,才流落到京城,沦为锦衣卫密探的。若不是迫不得已,他一个军户子弟,阵亡将士之后,从小读书习武,哪怕没有功名在身,一贫如洗,也不至于在京城无法谋生,只能去做锦衣卫的炮灰密探。

江家曾经害惨了海家人,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也是报应。

海礁终于保住了有恩于自己的亲人,想必心中的心结,也能解开了吧?

海礁的信写到这里,就差不多到尾声了。后头他说的都是些家常小事,又说等自己得了授官,就会立刻给家里送信,还提到户部那位即将告老的老郎中,似乎身体抱恙,很可能坚持不到原本预定的致仕时间了。他建议祖父海西崖尽快做好交接工作,提前进京,也好顺利接任户部郎中之职。

如今孙阁老被踢出了内阁,他的老亲家也灰溜溜走了,还有另一位与他结党的阁老见势不妙,已经心生退意,求一个善终,便借着筹备立储大典的工作,时不时传出劳累、年迈的风声来,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正式上书致仕。陶阁老如今在内阁已是隐形首辅,忙得不可开交,手下正确人呢。祖父海西崖若早早进京,定能帮上陶阁老的忙,说不定今生仕途有望更进一步,未必会在五品郎中位上退休。

海棠看着哥哥的信,忍不住挑起一边眉毛。

这话看起来怎么那么象是在做梦呢?爷爷这把年纪了,真的还有希望往上升?

第826章 金嘉树的信

海棠心里挺高兴的。

也不知道哥哥海礁在给祖父海西崖的信里,是不是也写到了这些内容,应该会介绍得更细致更详尽一些吧?听起来似乎真的挺有希望呀。

虽然她觉得,以自家祖父的年纪和身体状况,再多做三年官恐怕会稍嫌吃力,在孙子和义子都先后顺利入仕的情况下,不见得还有动力追求仕途上的进步,但听说自家祖父前途光明,她也为老人开心。

至于祖父能不能再往上升官,那就看他老人家自己的意愿吧。他这几十年过得也不容易,原该好生歇歇,享受一下清闲的退休生活了。若他想要再追求事业的高峰,海棠当然也是支持的,只是希望他别太累了。

海棠看完哥哥的信,便把翻译出来的信小心收好,又将原本的信件重新收起,正打算塞回到信封里去,却意外发现信封里还夹着另一封信,薄薄的,只有两页纸,字写得很小,字迹明显与海礁不同,但看在她眼中,却十分熟悉。

这是金嘉树的信?他怎么把信夹在哥哥的信里送过来了?而哥哥海礁居然也肯答应?

她连忙将信展开,却发现,整篇信件都是用加密过的文字组成的,咋一看去就象是重复的数字胡乱编排在一起,根本不成文,比海礁那封大半含有密文的信更加夸张。

上一篇: 吻鹤 下一篇: 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