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374)+番外
每天写一篇报告,不少于五千字。军训就不用了,每天各处跑,走得绝对不止一万步。
不光是官员要培训,家属也要,他们的培训就简单多了,男子全部去军营培训,女子送到陈芸娘那里,在学院听之前那些官太太们讲自己的经历。
不论你是哪个官职,反正没了你边城也倒不了,锦岁觉得就算是没有她,边城一样能发展好。
所以就算有官员叫嚣着,自己身负重任,必须尽快到职,锦岁也淡定地道:“考核没通过者,必须继续学习!放心,你的职位再重,能有陛下重?陛下还没来了,你们急什么?”
就连老御史也一样,不过对他们锦岁还算有点良心,给他们配了车,但一样得把边城各地看个遍,给报告才行。
她理解的御史就是挑错的,上挑皇帝,下挑百官,还挑各种政策。给你们一个机会,每天给我挑十个错出来,挑不出来考核就不通过……
长安的官员私下叫苦连天,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让这个‘疯女人’管理边城,还给她那么大的权力?
李恒终于有点用了,他的作用就是在官员们要崩溃的时候,给他们讲讲凌姑娘以前干的疯事。
再安慰一下:“相比之下,凌姑娘的脾气已经好很多了!你们就听她的安排,不就是写策论嘛,咱们为科举写了那么多年,重新提笔写写又何妨?”
实在有冥顽不灵的,李恒只能把蒋南胜也给拉过来,让他把刀疤一展示,好嘛,再冥顽不灵的也老实了。
还有那个断了一指的官员,他的存在就更有用了,只要他把手一伸,哪怕是在心里骂锦岁的官员,声音也要放小点,生怕被这个‘疯女人’听到。
他们提前来边城,因为陛下在长安杀疯了,生怕不小心沾到自身。没想到来边城却是受另一种折磨!
以后的官场,不好混了啊!
十月底的时候,凌爷爷和锦安带着凌父凌母的棺椁回来了,因为带着棺椁路上才走得这么慢。
除此之外,凌爷爷还在洛城‘收编’了几个小道观,近百个道士同来边城。
凌父凌母的葬礼举行的不算隆重,只有凌家三人,还有边城的一些老官员旧友。长安新来的官员,锦岁是一个都没让他们参加。
夫妻合葬于一穴,锦安和锦岁扶棺,凌爷爷亲手为儿子和儿媳刻得碑。
葬礼结束后,凌爷爷坚持不再回凌府住,说早点把凌府给朝廷规划国都,我们一家就住道观。
当然,锦岁因职务之便,还得住在凌府。
道观才建好三分之一,住处很简陋,锦岁不同意。这次长安行,阿爷消瘦了很多,头发全白了。
她还想给阿爷好好补补身子,不住一起怎么行?
凌爷爷轻叹一声说:“我只是想陪陪你父亲,唉,我这个爹做的不合格,从小到大,就没陪过他。
至于锦安,孝子守孝是应该的,我们又不是在你父母坟前搭棚简居。这道观人多,住处也不错。
岁岁就别劝了,让我们住到满五七吧!”
满五七就是三十五天,那时候道观都落成一半,阿爷更不会离开了。
锦岁不再相劝,而是搬来和阿爷锦安一起住。至于城中之事,有程榆在,她每日也会回王府一趟接见官员。
为父母守坟这事,锦安比她虔诚多了。
长安一行,这孩子好像突然长高了一大截,俨然是个大小伙。
他虽然满目悲伤,但锦岁能看到属于孩子的平静,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总是带着成年人才有的重责。
父母安葬,也了去锦安一桩心事。
姐弟俩经常在坟前一坐就是半天,锦安是跪着的,但锦岁总是拉他坐:“放心,爹娘才不会因为咱们没长跪生气呢!
咱们坐在这里陪他们,他们就很高兴。你还在长身体,久跪会跪伤腿,不利于练武。”
道观很热闹,但坟区很安静,姐弟俩靠在一起,默默地看着碑,或是看着云,锦安哭的时候,锦岁就扭过脸假装没看到。
等他哭完,她再拿纸巾和能量棒给他。
“不能吃荤。”
“这是素!只有糖和竖果,吃点吧,不然心苦嘴也苦。真是的,你小小年纪,怎么比阿爷的暮气还重。”
锦安低声道:“如果爹娘还活着该多好!在边城,他们一定会很开心。”
锦岁揉揉他的头:“那我们就替爹娘好好活着!对了,父亲的案子查清了吗?”
锦安点头:“陛下亲自审的,父亲是察觉到所辖县里的山中,有一伙山匪藏马和兵器,他上报之后,上面不许他查。
但那伙山匪抢了民女,父亲一时气愤不过,亲自带衙役去追查,并且再次将此事上报到京兆府。
刚巧那时陛下视察京兆府,听闻此案,就派兵协助县里剿匪。只是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根本不是山匪,而是誉王党藏的兵马。
也是因为此事被捅破,誉王党才兵行险招,陷害陛下谋反。而父亲什么都不知情,就被誉王党打为陛下同党……”
锦岁轻叹一声,她自己没见过凌父,而原主跟凌父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但看凌爷爷的性格,不难猜到,凌父也是个端方君子。
偏偏他又是个没后台的小官,这样的人物在京城那个虎狼窝里,随便一个大人物露个爪子,就能把你拍死。
如凌父,如魏主薄,他们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应本职而已,可在夺嫡之战中,就算你没站队尽本职,也会成为别人的绊脚石。
锦安说完,突然低声道:“阿姐,我不想读书科举,不想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