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387)+番外
他还按方子熬煮,有治肺热、治伤风、治肠胃、治头疼脑热……
太医院的太医还悄悄来看过,方子都是千金良方,并且药材都是名贵好药材,同时佩服凌道长的大方。
锦岁还发现了一个药方,竟然有青霉毒,她忙阿爷:“这你也给百姓乱吃啊!”
阿爷气道:“怎么会是乱吃?我是依病情给的,你不懂,有些百姓不信医药,偏偏信道士和尚,我给他们吃,总好过他们去找邪道妖僧吧!
我又不收钱,既治了病,还为道观扬了名,有何不妥?”
锦岁一想也是,自迁都之后,长安三教九流人氏涌向边城,朝廷为打击邪道妖僧惑众,做了很多努力。
与其让底层百姓去找一个邪道信仰,不如给他们一个正派的道观和寺庙信仰。
她觉得要和顾长萧好好商量一下这个问题,顾长萧不太同意长安的和尚来边城建寺庙,但底层百姓认知不到这些问题,与其一味打压,不如放开一部份。
但跟长安不同,我们边城的道观和寺庙座下的产业和田地,一样要交税。
并且,不想民众成为愚民,就得加大教育力度,全民扫盲难度太大,最起码这一代孩子有一半接受教育,下一代孩子则全部受教育。
若是一直有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那邪道妖僧就永远灭不完。
很快顾长萧带着几个官员来了,看到凌道观这般受百姓敬仰,顾长萧跟锦岁一样感触良多。
锦岁提及普通全民教育的问题,有官员觉得她在异想天开,百姓就得各司其职,农夫耕田,渔民打鱼,盐民制盐。
都去读书,那这些活谁干?再说,读书就得读很多年,青壮劳力都不干活去读书科举,届时天下都是书生,江山社稷都毁了!
锦岁无语:“谁说读书就一定要参加科举?读书是为明理、开智,又不是一定要当官!”
官员依旧觉得她太天真,便转而道:“凌姑娘说是要天下孩童都开蒙读书,那读书需要夫子、笔墨纸砚,我们哪有那么多夫子?
普通百姓哪里买得起笔墨纸砚?哪有那么多书本?”
锦岁突然问道:“这位大人出身哪里?”
那官员骄傲地说:“扬州柳家。”
锦岁哦了一声就不理他了,果然是出身士族之家,所以才鄙视她的话,认为百姓读书无用。
这是士族门阀骨子里的傲慢,觉得读书人高人一等,也是他们的特权。百姓命如草芥,泥腿子出身,也配拿书本?
见锦岁不语,他还以为说服了对方,越发洋洋得意。但他对凌爷爷的做法很是推崇,觉得这有利于教化于民。
唯有顾长萧知道,他不是说服了锦岁,反而是挑起了锦岁心中的不服。
果然,接下来几天,顾长萧派人给锦岁送信,得到的结果都是,凌姑娘在书房,不许人打扰。
等了三天,锦岁依旧没回信,顾长萧等不及了,下早朝之后,骑马来到学院。
听到陈芸娘说,这三天饭都是送到门口,锦岁一步房门都没出过。
顾长萧拍门喊她:“岁岁,是我。”
锦岁兴奋地拉开门:“成了!”
只见她发髻歪斜,长发拿发带一束,手上脸上沾了不少墨汁,戴的围裙上面同样有墨汁。
顾长萧和陈芸娘皆往她屋里一看,没什么异样啊!不禁好奇:“什么成了?”
锦岁拉顾长萧和陈芸娘进屋,搬出一筐东西给他看。
“看我来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瞧见没,这是什么东西?”
顾长萧从筐子里拿起一块,只见是四四方方的小块,摸材料应该是泥烧制的,雕刻‘人’字。
他没回答,看着锦岁从这些泥块中挑出几十个字,在特制的盒子里排列好,然后盖上白纸,拿墨刷一刷,取下、吹干,递给两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
陈芸娘看到的是启蒙读物,笑道:“我们学院也该备一批启蒙书,开春之后学生多了。”
顾长萧却一眼看破锦岁的意图,就像第一次看到鱼火一样激动,像看着宝贝一样,看那些小字模和印刷工具。
“岁岁打算印书?”
锦岁笑道:“比起你们的阳版雕刻印刷方便多了吧?活字印刷术,字模用块了即丢,随意组合,想印什么书都成。
有了这种印刷术,呵呵,我们再也不缺启蒙书!
士族藏的那些书他们就藏着吃灰吧!以后书不会再贵如金,而是平常老百姓也买得起!
我说起要让天下孩童启蒙,那就一定能做到!缺书,我印!缺夫子,我培养!缺笔墨纸砚,我生产!
哼,等寒门子弟堀起的越多,且看这些士家子弟还怎么轻狂!”
顾长萧也有那官员同样的疑惑:“可是岁岁,若让天下孩子都读书,那别的行业怎么办?”
锦岁失笑:“你也这么想?我都说了,让他们读书,又不是让他们都参加科举当官?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朝廷在每个镇建公办小学堂,孩童年满七岁必须进学堂开蒙,前三年是义务教育,就是学费全免。
但是三年启蒙结束后,进入中学,是读书还是学一技之长,就看学生和家长的选择。目前朝廷国库不丰盈,还有几场硬仗要打。
等以后国库丰盈,财力充足,我们再将三年义务教育,提高到五年。并且我们的学习科目,也不是像如今士族学堂一样,只教儒学。
我们教儒学、算学、格物学、思政学,陛下也发现了,比起文人,我们更缺厉害的工匠、算学、格物学方面的人才,这些都要从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