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快穿)(852)
说着,越想越生气,阮大嫂忍不住瞪了小姑子一眼,觉得都是这碍眼的,刚回来就搅风搅雨,害他们被公婆骂。
安静吃饭的阮柔察觉头顶的瞪视,抬头,正好对上阮大嫂的视线,随后,她缓缓露出一个微笑,平静,毫无怨怼,落在阮大嫂的眼中却是赤裸裸的挑衅。
但公婆正生气,她只得将火气憋下去,还得耐心安抚公婆,“爸妈,当家的也没别的意思,小妹在家住就在家住,我们也不多说什么,但搬出去住是真不行,我们手头没那么多钱,成栋成材正是花钱的年纪,有租房的钱,不如给两个孩子多买点吃的,你们说是不是?”
这是知道自己夫妻惹人生气,抬了二老的孙子出来,阮柔心道这个大嫂还挺聪明。
果然,若说儿子是二老曾经的心头宝,那么如今,两个宝贝孙子才是阮父阮母心中的第一人,成栋成材,两个名字都是阮父亲自取的,可见其看重与期望,一听会影响到宝贝孙子,阮父的神色当即和缓。
阮大嫂趁热打铁,还拖了阮柔出来说合,“小妹,你也说两句,别真因为你大哥几句气话,就记恨上了吧。”
好家伙,她还在跟前呢,就给她上眼药,阮柔这下可不能置身事外了,“大嫂说的哪里话,我下乡七年才回来,哪里知道家里会紧张成这样子,早知道就待在乡下继续准备高考了,要是考上大学就直接去学校,没考上也不浪费家里粮食,如今倒要给大哥大嫂添麻烦,是我对不住了。”
阮大嫂这下可算领教了小姑子的难缠,明明下乡前还是个乖巧的小丫头,果然,乡下待几年,就连乡下人的坏毛病都学会了,牙尖嘴利的,也不知道将来嫁不嫁得出去。
姑媳交锋,阮父阮母就在上首看着,等两人说完,阮母才打圆场,“好了,安生吃饭,什么搬出去不搬出去的,你们都姓阮,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妹,哪里至于为这点小事翻脸。”
阮大嫂遂不吭声了,心内却在嘀咕,什么亲兄妹,难道还能有她和几个孩子亲。
一顿饭吃完,阮柔住在阮家备考的事就这么定下,再无人多嘴,
吃过晚饭,一家人终于有闲暇凑在一起说说话,阮柔说着原主在乡下的事,其实下乡知青的日子挺苦的,白天黑夜地下地,尤其春种秋收的时候,当然,乡下人也哭,可知青是从原本本好好的城里青年,一朝下乡,举目无亲,全靠自己挣粮食养活自己,好的有城里亲人补贴,差点的还得攒下粮食救济城里亲人,可谓辛酸。
阮柔也没挑着好的说,而是如实讲了些原主在地里辛勤劳作的辛苦,只是在她口中,曾经的苦难都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她很是看得开。
阮父沉默听着,心内不由有些吃惊,女儿在他记忆里,还是曾经那个懂事乖巧的女儿,却没想到,几年过去,竟然成长如此迅速。
对于下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就如阮父,再是抱怨,也知道是上面不得已的政策,当年城里知识青年太多,大批没工作、吃不饱的混子在大街上游荡,时有冲突,最后,才有了强制下乡的政策,不管乡下日子再怎么苦,起码饿不死。
当然,于个人而言,下乡就是实实在在的苦难,没想到女儿如此看得开,还积极准备高考。
阮父清了清嗓子,开口问,“小茵,你对高考有几分把握。”
“**成吧。”阮柔回得十分笃定,“去年高考先填的志愿,当时不清楚政策,跟复大还差了十几分,今年我填一个保底,怎么都能有个大学上。”
原主是个性子安静的,下了乡后,除了下地干活挣工分,也不爱跟其他知青一样到处乱跑乱逛、折腾些有的没的,闲时就待在知青宿舍看看书,去年考的已经算不错,奈何竞争压力太大,十几分的差距,中间隔开的可能有几千几万人。
“嚯。”阮父诧异,去年女儿在乡下,说起话来还真没当面说来的详细,他只知道女儿没考上大学,却不知道差的分数不多,他有些惋惜,“早知道你去年就该回来复习,说不定早就上大学了。”
阮柔笑笑没说话,要搁去年,不确定能不能考上,又没有知青返城的政策,在家指不定比现在还艰难,原主那性子,也做不出来这样的事,不过,她目光有些悠远,若是阮家能做女儿的依靠,原主去年早早回来,说不定就没二流子那遭事了。
心内浅浅叹息一声,阮柔将复杂心绪甩开。
阮父有点遗憾,可转头又是兴奋,之前女儿说参加高考他压根没放在心上,毕竟,别说阮家,就把阮家的亲朋好友拉出来,也没能出个大学生,若是自家闺女考上,那他可真就是独一份了,在院子里都能出大大的风头呢。
心头激动,阮父话语便柔和了许多,“好好好,你好好复习,家里这些事不用你做,老婆子,家里的事你多费心,别叫小茵插手,也就三个月,我还在上班呢,养活得起。”说着,还瞥了一眼儿媳儿媳,警告意味显而易见。
阮大哥心里憋屈,有心想要泼盆冷水,碍于老头子的警告,到底没说出口。
待至月上中天,一家子烧了热水,各自洗漱,时间不早,阮柔也没再点灯看书,而是跟小侄女挤在一张小床上,只感觉到空间的逼仄。
小红今年刚满八岁,原主下乡时,她才刚刚出生,姑侄女俩其实不大熟悉,但小孩子明显不怕生,躺在被窝里,亮晶晶地看着爷奶和爸妈口中偶尔提及的小姑姑。
“姑,你以后就留在家里了吗?”阮小红问。